古代的国子监和贡院(六)

标签:
网络文魁游览北京国子监贡院准考证考棚摄影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准考证
北京贡院的考棚(1900年)
在明永乐十三年,将元礼部旧址,改为坐北朝南的贡院,作为科举考场。当时的贡院大致是方形的,门前分列三座大牌坊,中间的牌坊题额曰“天开文运”、东曰“明经取士”、西曰“为国求贤”。
院内以门分界,北京贡院大门的称谓与别处不同,被称为龙门。这样就应了那句成语即 “鱼跃龙门”。而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应试考中,真可谓鱼跃龙门,一步登天了。当时不仅可以得到一官半职,报效国家,还能够封妻荫子,这可是过去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理想。
贡院中路有明远楼、公堂、聚奎堂等建筑,东西两路便是低矮的考棚。据说当时考棚共有9000多间,按《千字文》排布。此外,在北京贡院的四角,还设有瞭望楼,主要起到监视的作用。
贡院的考棚又叫“号房”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舍”。考试期间,考生“吃喝拉撒睡”都在贡院的号房里
因为当时科举考试的考场和现在的考场完全不同,现在是二三十人,在一间教室里进行考试。而当时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因此,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之内,不允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这种做法,使科举考试看起来就像是将考生关进了高级监狱。
由于号房内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即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考生饿了,也只好在考试时,抽空给自己做饭吃。对于监考官来说,只管监督考生是否在考试时有无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监考官也一概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