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山西榆次老城(四)

(2008-12-17 00:12:17)
标签:

网络文魁

纪实

官制文化

选官

老城

科举

榆次

旅游

分类: 旅行随笔

走近山西榆次老城(四)

    在榆次老城中,一所县衙是封建时代基层官吏官职变迁的历史见证。设在县衙六房中的“宦海沧桑”更是官制文化的精炼概括,能让游客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官制文化我们在县衙里面还看到了陈列两个中国古代官制文化展览馆,让游客通过游览更多地了解古代官制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

“宦海沧桑”是设在榆次老城县衙六房中的大型“清代官制文化展”的主标题。规模像这样宏大,内容像这样丰富,形象这样精美的清代官制文化展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历史的迷茫,令人长思而不解。历史的教训,促人知耻而后进。历史的启迪,使人温故而知新。历史的的经验,教人鉴往而开来”。“清代官制是中国几千年官场大戏中的最后一幕,它蕴含了厚厚的历史沉积,其制度最完备,而弊病尤为凸现”。这是“宦海沧桑”文化展序言的两句话。我想这也就是其意义所在。
    清代官制文化展分五个单元展出各单元内容介绍如下:
    第一单元:科举选官(六房西展厅)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史演变。周秦时学在官府,世袭公卿;战国重军功;两汉举孝廉;魏晋定九品官人法。科举选官,起始于隋唐,废止于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是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虽然仕宦途径五花八门,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考试始终被读书人看作是谋取功名、入仕作官的正途。
    在这一单元中,展出了《北京故宫》《广州贡院》《清末私塾》等老照片和“清代科举简表、”“科举”、“武举”、“大举”和“天国科举”等内容。
    第二单元;清代官制(六房西展厅)
    中国古代官制历史悠久,甲骨文、金文中已发现有“尹”、“吏”等官名。封建官制成于秦汉、大体上“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经过隋、唐、宋、明历朝,日趋完备。
清沿明制,而有所变化,理藩院,内务部府俱为前代所无。地方督、抚、位高权重,边区设置,迥异有别。大致“京官贵于外官,文官尊于武官,满官重于汉官”。
    在这单元中,展出了清代官制简表和一至九品文、武官员被服等。
    第三单元:官场百态(六房东展厅)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百态纷呈的清代官场景观,是进一步了解探究清官制文化和社会生活史的重要内容。
    这单元的内容很杂,从官箴,戒石铭,出行仪仗,到官场应酬等实是一幕官场百态图。
第四单元:清官楷模(六房东展厅)
    封建社会官吏贪污腐化、徇私枉法者不在少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是此等官吏面目的真实写照。然而,历史上出污泥而不染,香清溢远,流芳百世的清官廉吏也不乏其人。他们为官清廉正义,为民请命,为国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被人民传颂。甚至今天,仍足为世人风范。
    这单元介绍了孔奋、董宣、狄仁杰、包拯、海瑞、况钟、徐九经、于成龙、彭鹏、刘璋十位历史上的清官。
    第五单元榆次县令(六房东展厅)
    榆次,古代亦名“魏榆”、“中都”、涂水“、南赵”。在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自春秋时期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知徐吾初为涂水邑大夫起,到清末为止,椐有关史料记载,有近三百位知县曾在榆次就任过地方官。“民心如镜,众口为碑”,历史会把公正的毁誉还原给这些为官者,而其千秋功罪后人自有评说。
    这一单元用列表的形式介绍了方志中记载的榆次县令并特别介绍了其中的贤令。

县衙里面还组织县太爷升堂表演,让游客了解县太爷平时断案、升堂的一些情景,并且有兴趣游客还可以直接参与到这种演出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