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山西榆次老城(三)

标签:
网络文魁纪实榆次县衙老城多景楼康熙帝城隍爷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西花园因位于城隍庙西侧而得名。小巧玲珑,布局得体,东有厅堂、西有游廊、北有假山瀑布、其中还有造型奇特的多景楼和石舟坊,亭榭结合,浑然一体。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北方园林中别具一格。
这里,对我们游客留下最深印象的也许就是县衙。榆次县衙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县级衙属之一,素有“三晋第一衙”之称。县衙始建于宋朝,它座北朝南,中心对称,主体建筑都在一条线上,运用了三径三出、东高西低的传统修造方法,显得层次分明、凝重肃穆。
榆次县衙位于东大街北侧,占地两万平方米,五堂二十六个院落,整体布局、规模形制充分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地方衙署“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教思想。内有思凤楼、寅宾馆、牢神庙、县丞院,衙神庙,马王殿等。整个县衙经过历代修葺,从院落建筑到石雕、砖雕、木雕,刻工精细、刀法娴熟、生动古朴,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在榆次县衙,我们看到,一般的县衙它的规置都是四径三堂,而榆次县衙却有六径五堂,据说在公元979年的时候,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北汉,水淹晋阳城,于是就把这个古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也就变成了六径五堂,后来一起沿袭至今。
据传,在明初时期,洪武皇帝朱元璋把他的三个儿子封在了太原,榆次作为三个古城中最重要的一个又被称为三晋首府,县衙建筑群中众多的建筑按功能可以分成行政管理、文化生活和神庙祭祀三个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就是县衙大堂。
在榆次县衙里,我们还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就是在一般的县衙大堂里它悬挂的都是“明镜高悬”这么一块匾额,但是在榆次县衙里却是悬挂着康熙帝的一块御匾“剧暑悲难渡,晴秋喜却回”。据说,这块御匾被喻为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
据说,在清初的时候,一些反清复明的义士,比如说顾炎武、傅山他们经常来榆次,并且和榆次南关的一个名士王介石经常策划一些兴复大计。其实,康熙帝早已耳闻,只是忙于事务,无暇顾及这些事。到康熙42年的时候,他终于有机会来暗访山西,体察民情。结果到了山西榆次一看,其实,已经是时过境迁了。原来,那些前明遗老已经一一去世了,况且王介石的儿子也在清朝为官多年了。所以,康熙帝非常感慨这种时事的变迁,于是就亲笔写下了“剧暑悲难渡,晴秋喜却回”的御笔,并且把这块匾送给了当时的榆次知县祖良才。从此,这块御匾就代替了一般县衙的“明镜高悬”,成为了榆次县衙的镇衙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