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榆次后沟古村(四)

(2008-12-10 00:12:10)
标签:

网络文魁

纪实

榆次后沟

后沟古村

农耕

民间文化

冯骥才

后沟村

旅游

分类: 旅行随笔

走近榆次后沟古村(四)

后沟村能从尘封中出世,是在20021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民俗学家、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先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向云驹先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晓光先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潘鲁生先生,民居摄影家李玉祥先生,民俗摄影师樊宇先生、谭博先生一行受其邀请来到后沟古村进行考察,被这里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所吸引。整个的山村生活都是独立的,齐全的,配套的,自成体系的。冯骥才颇有感触地说,从物质到精神他们都是有滋有味和自给自足,这才是农耕文明一个罕见和地道的村落典范。

他们一致认为,榆次后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村浇,这是浓缩保留了千百年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民间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生产方式、生活状态、传统工具、民俗民风,保留了中国,特别是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在后沟古村,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2003年元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宣布后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经历了时代变迁,后沟人依然保持和流传着的婚嫁丧俗的民风、民俗。在后沟能找到豆腐坊、油坊、香油坊、米面坊等,还有关帝庙、观音堂等精神信仰的地方,有古戏台是小村村民的精神文化中心,是村民闲暇时的文化乐趣。
  所有的一切令冯骥才惊叹不已,他说:后沟村静静地生活了几百年,也许是上千年,在商品文化所向披靡的今天,它的的确确是民间文化的一个代表、一个经典,是农耕黄土文化的化石’”

在随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民间文艺家们对后沟村的生态、农耕、工匠、交易、交通服饰、饮食、居住、家族、诞生、成年、结婚、拜寿、殡葬、信仰、医药、游艺等民俗活动以文字、摄影、摄像等形式制作成“后沟村民俗记录范本”,收录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2003年后沟古村被中国民协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从而引起了轰动。
      200599,后沟村正式对外开放古村旅游项目。

后沟村依山而建,背山面水,错落有致。据传历史上后沟村的庙宇有18座,南有魁星阁,东有文昌庙,北有真武庙,西有关帝庙,集儒、释、道于一村。虽然30多年前拆了许多庙宇,但从现存的关帝庙,古戏台和菩萨殿等也可想见当年规模和气派。特别是村口的观音堂保存的最为完整。院内左右方向的钟楼与鼓楼飞檐高挑,东西对峙,很有气势;正殿梁架上的彩烩虽经数百年的岁月沧桑,但透过尘埃浮土,仍依稀可见其当年的光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