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家庄园法帖赏析(上)

(2008-09-30 07:09:30)
标签:

网络文魁

书法

法帖

常家庄园

遗墨

常氏

中国

随笔

分类: 旅行随笔

常家庄园法帖赏析(上)

    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对后人的教育和要求极其严格。弟子儒学不精,则不准参与经商等社会活动。因此,常家的弟子不仅儒学功底深厚,而且代代不乏精通书画的优秀学者。同时,常家曾经富甲一方,有能力将历代中国书圣的神妙极品广为收藏。无论是宅院建筑还是园林创作,继往开来追求的都是意境、情趣和品味,是从物质世界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追求。除了尽力在建筑的精雕细刻上表达其精神世界外,更多的是直接将文学融入自己的生活范围,这就是这个偌大庄园中的法帖群。

    常家庄园法帖赏析(上)法帖,也叫法书,就是书法艺术真迹的复制本,即刻在木石上,可以用纸再拓下来的大型刻印版本,用于永久珍藏名贵书法作品,并为后人提供书学的范本。横石为碑,竖石为帖。法帖作为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使名笔墨宝得以长久保存,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

    常家庄园现存的法帖有八种,即: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帖、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雍和堂恽寿平画跋帖、石芸轩法帖、听雨楼法帖、常氏遗墨帖、四十四帝后帖、可园唐诗笔意帖。欧阳修和苏轼,皆为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中国历史上,均有相当显赫的地位,苏轼比欧阳修小30岁,他对欧阳修的文章、诗词、书法都极为崇拜,并手写欧阳修最为人所称道的两篇游记散文:《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以表示自己对这位前辈的敬仰。苏轼以楷书来书写的这二亭记,其特点是绵中裹针,神态丰腴跌宕。苏轼的这二亭记在宋代就被尊为二亭双绝,其真迹以高3米长13米的巨幅赫然于常家庄园的敦艮门的南、北两侧堡壁上,岂不弥足珍贵!

    杏林清代名人联帖中,选择了清代各个阶段的书法界代表人物56位,并以这些代表人物的楹联书法艺术为载体而雕刻的法帖。这56位中有左宗棠、刘墉、翁同和、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郑板桥、康有为、梁启超、傅山、赵铁山、吴昌硕等等,其书法有行草隶楷篆,风神独具,自成一派,功力深厚,皆为精品。听雨楼法帖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中叶50余大书法家的作品(包括题跋),其中有颜真卿、贺知章、欧阳洵、等等,他们的书法珍品,许多已不传于世了,如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均为奇珍。常氏的《听雨楼法帖》和《石芸轩法帖》不仅是常家珍藏的双绝名牌,而且还堪称中华碑帖中的奇葩、珍宝。

    与听雨楼相对的是御笔亭,收集有从夏禹到清宣统在内的42位帝王及唐武则天、清慈禧两位实质上的女帝王之笔迹,故称四十四帝后帖。中国古帝王自幼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高师传授,不乏其书法功底深湛的佼佼者。如相传章草的创立人为汉章帝;唐太宗李世民博学,通诸艺,尤精书法,工隶书、飞白,行草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清康熙帝经、史、诗、文,无不研磨,兼能书画,著述甚众。

    常氏家族内不乏书画名家。从其九世到十五世的二百余年间,有资料可查的书画家就有数十人之多。十二世常炳的柳体、常佶的双钩、常怿的行楷,十三世常维豫的楷书、常立屏的行草、常立德的颜体、常立爱的榜书、常立方的楷篆行隶,十四世的常赞春、常旭春兄弟不仅同年中举,而且,还都是名扬省内外的名笔。常氏遗墨帖,精选了常立方、常赞春、常旭春等人的作品,砖雕制成,供常氏后人临帖习字。

    常家庄园法帖赏析(上)点缀常家庄园的还有两大建筑群中的80多个堂第的楹联匾额。楹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主要是常氏自拟书联与清代名人名笔联两种,用以寄托主人情怀。匾额则分为四种,即:职官额,悬挂于临街的大门上;堂名额,悬挂于二门或正堂;寄情额,悬挂于正厅及亭、阁处;还有一类即由朝廷、官府、乡人、门生送的匾,悬挂于祠堂或是主人宅第。

   石芸轩书院:因传世精品《石芸轩法帖》而得名的常家“石芸轩书院”。书院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三院,从布局上则连为一体。院中苍松翠柏、虬槐劲竹,四季花木与楼、亭、廊、堂交相辉映;奇石点于树下,清池凿于庭中。私塾、小书房、大书院三者连为一体,儒商风骨尽得展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受博大精深之儒商文化之薰陶,常氏族中一批批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向社会,成为了令世人瞩目的商界精英、学界名流。在构架精美,造型别致,飘逸着儒雅文化气息的大门两侧,围墙上嵌刻的“学海”两个字格外醒目,这两个字,传说是王羲之的手迹,字里行间更见其力透纸背的功力。

“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门楣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于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常家庄园法帖赏析(上)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见底的碧水,方正的池形体现着儒学的思想,池上横架的拱桥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韵。站在池边望鱼翔浅底,听鸟鸣绿树,轻轻吟诵几句意境优美的诗句,处于深宅大院中的常氏学子,竟是这样酣畅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在前院的四周有四亭三廊,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

石芸轩法帖是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法帖上方和两端是杜大统仿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及自创草书《兰亭序》,占据中心位置的是杜大统瀚畅隽秀、大气磅礴、自成一家的巨幅匾额用魏碑体榜书。使用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已经世所罕见,加之书法技艺精湛无双,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杜大统所书匾额用法帖共刻石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 36厘米,宽15厘米,汉白玉石质。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体而惊世骇俗,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对此碑帖的珍爱和重视程度。

听雨楼法帖:位于东廊,长约十丈;原为山西太谷人氏孙阜昌于清咸丰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绪年间,十五世常运元花重金从太谷购回后照原样立起。

    听雨楼法帖全帖分四册、刻石224方,收集了上起唐代,下至清朝中叶共50余位书法大家的作品,如释怀素、米芾、黄庭坚、刘墉、傅山等(包括题、跋),其中许多书法珍品如今已不传于世了。特别是唐代贺知章的《千字文》、郭子仪的《后出师表》、清代张照的《康熙帝南巡诗抄》等均已失传,成为绝世珍品。

常氏遗墨法帖(位于西廊,长十丈)欣赏了历代名家石刻法帖后,再让我们到西廊下看看常氏子弟的遗墨。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出现过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技压群芳、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在清末都曾名重一时,其作品均属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欣赏常氏子弟书法技艺时请大家注意一下,常氏遗墨法帖所用的材料与石芸轩、听雨楼法帖不同,都是用砖雕阳刻形式制成,其意是自谓造诣低于前贤,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这种自谦的精神,同其书法技艺一样令人赞叹不已。

东边小院由内外两进院组成,内院正厅七间,外院正厅五间,西厢房五间。这个小院就是常氏当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大家看到,内院正厅由隔扇分为一明两暗,正面三间是先生会客、读书、披阅文卷及学生入学拜师的地方,背面的几间则是先生的起居之所。外院正厅和西厢房均是授课之处,东房是先生的厨房,书童、厨师也在此处休息。

相对常氏居室而言,私塾院、特别是教室的陈设要俭朴的多。这是常氏为使子孙从小就养成质朴无华的读书习惯而着意布置的。目的是让子孙从小明白,富贵是辛勤劳作的结果,俭朴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这也是继承“北常”创始人常万达“视有若无”“视盈若虚”家训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充满儒学书卷气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儒商第一世家孕育产生的根源。(网络文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