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法帖赏析(上)

标签:
网络文魁书法法帖常家庄园遗墨常氏中国随笔 |
分类: 旅行随笔 |
法帖,也叫“法书”,就是书法艺术真迹的复制本,即刻在木石上,可以用纸再拓下来的大型刻印版本,用于永久珍藏名贵书法作品,并为后人提供书学的范本。横石为碑,竖石为帖。法帖作为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使名笔墨宝得以长久保存,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大创举。
点缀常家庄园的还有两大建筑群中的80多个堂第的楹联匾额。楹联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主要是常氏自拟书联与清代名人名笔联两种,用以寄托主人情怀。匾额则分为四种,即:职官额,悬挂于临街的大门上;堂名额,悬挂于二门或正堂;寄情额,悬挂于正厅及亭、阁处;还有一类即由朝廷、官府、乡人、门生送的匾,悬挂于祠堂或是主人宅第。
“学海无涯苦作舟”,常氏将这两个大字赫然刻于书院大门两侧,其用意也就不言自明了,而门楣上“贞而不谅”四个字出自于论语,其意是真正儒家在坚持正道讲究原则的同时,要做到不固执,顺应历史潮流。这四个字,可以说是常家对儒学的基本态度。
在前院子的正中,是一池清可见底的碧水,方正的池形体现着儒学的思想,池上横架的拱桥则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韵。站在池边望鱼翔浅底,听鸟鸣绿树,轻轻吟诵几句意境优美的诗句,处于深宅大院中的常氏学子,竟是这样酣畅地享受着自然的恩赐。
在前院的四周有四亭三廊,这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邻有德”、“志于道”、“学而思”、“思无邪”命名,是常氏子弟的琴亭,棋亭、书亭和画亭。
石芸轩法帖是杜大统于嘉庆年间书写,法帖上方和两端是杜大统仿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及自创草书《兰亭序》,占据中心位置的是杜大统瀚畅隽秀、大气磅礴、自成一家的巨幅匾额用魏碑体榜书。使用如此大规模的榜书制碑已经世所罕见,加之书法技艺精湛无双,保留至今更成为稀世珍品。杜大统所书匾额用法帖共刻石33组、127块,一石一字,每石高 36厘米,宽15厘米,汉白玉石质。在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因为它一破“馆阁体”书体而惊世骇俗,常氏将书院用“石芸轩”冠名,足见对此碑帖的珍爱和重视程度。
听雨楼法帖:位于东廊,长约十丈;原为山西太谷人氏孙阜昌于清咸丰元年(1851)刻帖而成。光绪年间,十五世常运元花重金从太谷购回后照原样立起。
常氏遗墨法帖(位于西廊,长十丈):欣赏了历代名家石刻法帖后,再让我们到西廊下看看常氏子弟的遗墨。作为儒商世家,常家先后出现过许多文化名流,在书法艺术上技压群芳、享誉一方者并不鲜见。像题写“石芸轩书院”匾额的常立方、擅长篆书的常赞春、擅长行楷的常旭春等在清末都曾名重一时,其作品均属书法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欣赏常氏子弟书法技艺时请大家注意一下,常氏遗墨法帖所用的材料与石芸轩、听雨楼法帖不同,都是用砖雕阳刻形式制成,其意是自谓造诣低于前贤,没有传世的必要,仅供子孙临摹参考而已。这种自谦的精神,同其书法技艺一样令人赞叹不已。
东边小院由内外两进院组成,内院正厅七间,外院正厅五间,西厢房五间。这个小院就是常氏当年十七所私塾中的一所。大家看到,内院正厅由隔扇分为一明两暗,正面三间是先生会客、读书、披阅文卷及学生入学拜师的地方,背面的几间则是先生的起居之所。外院正厅和西厢房均是授课之处,东房是先生的厨房,书童、厨师也在此处休息。
相对常氏居室而言,私塾院、特别是教室的陈设要俭朴的多。这是常氏为使子孙从小就养成质朴无华的读书习惯而着意布置的。目的是让子孙从小明白,富贵是辛勤劳作的结果,俭朴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这也是继承“北常”创始人常万达“视有若无”“视盈若虚”家训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充满儒学书卷气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找到中国儒商第一世家孕育产生的根源。(网络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