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常家庄园印象(六)

标签:
网络文魁常家庄园晋商弘治常氏张家口随笔 |
分类: 旅行随笔 |
驰名中外的晋商在称雄明清商界五百年的辉煌历史上,有三个光彩夺目的“亮点”,那就是盐业,茶叶和票号。明清以来,运销蒙俄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并形成了一条由中国南方到欧洲腹地,可与“丝绸之路”媲美的国际商路——“茶叶之路”。在这条万里茶路上有一个堪称中流砥柱的晋商望族,那就是被《山西外贸志》称之为“外贸世家”的榆次车辋常氏。
大约在距今500年前的明代弘治年间,车辋常家的始祖常仲林只身一人来到车辋村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仅靠为车辋大户刘姓牧羊为生。后娶刘姓婢女为妻,并生子常廒,在车辋正式安家落户。据比较准确的推测,时间在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在这之前,常仲林祖籍在太谷佛山下。因为这个地方传说是汉代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屡历功勋、被朝廷封为炎汉将军的常惠“奉安”(安葬)之地,所以叫“惠安”。根据明初惠安常氏宗谱记载,常仲林在惠安为第三世,其子常廒也在惠安常氏的四世谱中有记载。
常仲林离开惠安之后,并没有立即来到车辋,而是先到了离车辋不远的太谷墩坊村,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因为墩坊也有常氏,并且也一直尊常仲林为始祖。后来,墩坊常氏还迁到了太原、徐沟等地繁衍生息。常仲林为何在墩坊村又离妻别子,为何再次只身出走,来到车辋,至今还是个谜。
可以说,正是由于常仲林不安身认命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敢为天下先,逐利四海的榜样。常仲林出身于贫寒之门,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品德,也为后代树立了节俭不奢的楷模。在常氏家业大兴之后,常仲林用过的放羊工具羊鞭,羊铲等一直被他的传人供奉在祠堂里,当圣物顶膜礼拜。名扬四海的山西首富,清代中国儒商第一家,正是从这支羊鞭起家的。这简直象一个童话,但却是千真万确的现实,当然那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在四世之前,常家的生活还是比较艰难的,但他们总算在车辋村建房置地扎了根,过上了男耕女织的生活。
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常氏在车辋村最古老的院子叫“老大门”,乃常仲林之孙廷和、廷美、廷玉三家合居之处。据传,由于常氏是外姓迁移来此地,曾一度受当地村民排斥,如村民在灌溉和吃水上就常常刁难这三兄弟。于是三人遂齐心协力在院中打了一眼井。由于这是常氏在车辋最早的宅院,后人立匾为“燕翼堂”,表示全族人都是在此得到祖先呵护、哺育,并从这里飞向天南海北。
直至距弘治十三年的八十四年后——即明万历十一年(1601),车辋“传教寺”的重修碑记中,捐款人有常廷和(仲林长孙)与儿子常爱、常成,而稍后的南庄重修大雄宝殿碑记中,捐款者有廷美(仲林次子)之子常现。可以推测,此时常家的家境己略有好转。因为在邻村捐赠,不可能是硬性“摊派”了。这与《常氏家乘》记载:“吾宗于明季渐起清初益盛“是相吻合的,常仲林车辋落户后的第四代,即己开始“渐起了”。
常家走向富裕,在清初的康熙年间,据康熙三十六年(1697)、四十年(1701)、雍正五年(1727)本村与邻村修庙募化碑者记载,七世常进龙、常进麟,八世常文、常殿,己成为“纠首”——捐赠的带头人和组织者了。非家大业大,是得不到这样的“荣耀”的。而且,常进龙的儿子常吉,也在这个时期“入庠”,成为常氏的第一个“秀才公”了。
常家兴起的原因在于经商。据募化碑中记载,其经商地有大同、繁峙、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苏州等地。这在家乘中也有明确记载。所以,许多文章中将八世常威确定为常家第一个经商者是不准确的。但最初的经商者为谁,己无从考证了,据推测,应主要是大门常廷和一门及二门常廷美长门五世孙常端的次子常进龙这一支了。
尽管经考证,八世常威并不是常家第一个出外经商的人,但毫无争议,他是常氏经商致富跻身于清代晋商前列、并且为晋商垄断中国在俄蒙的茶叶市场,并延伸到几乎整个欧洲,积蓄了巨大力量的极为重要的人物。也可以说是常氏家族发展为清代儒商第一家划时代的人物。
常威生于康熙二十年左右,系常进全长子,于康熙四十年左右赴张家口行商,据记载他往返于张家口与家乡之间,多年不带川资,沿途以占封解决食宿。这虽然说明了常威俭朴的本质,但也反映了常进全、常威这一门在当时的同族中确实不富裕。
凭着坚韧的毅力,淳厚的品质、吃苦的精神,到雍正初年,常威己由“行商”发展成了开办小铺面的“坐商”,但买卖不大,铺面在张家口连个正式名称也没有,就叫做“常布铺”。他的三个儿子万玘、万旺、万达皆随父到张家口,除万旺在张家口郊外购地务农外,万玘、万达均成了父亲经商的得力助手。父子三人同心协力,经过十余年的奋斗,使常家在张家口的事业得到了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