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乐山大佛拾趣

(2008-09-15 06:09:15)
标签:

网络文魁

四川乐山大佛

宗教

随笔

分类: 旅行随笔

    一、发鬈用石块嵌就
   
乐山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人们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际上是以石块逐个嵌就。在单块螺髻根部的裸露处,都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在1991年维修时,人们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二、两耳以木为之
   
在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说明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是真实的。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803)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无从考证了。
   
三、排水系统布全身
   
大佛造型庄严,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使得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流水之畔,静观人世的沧海桑田。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
   
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四、胸部有残碑
   
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千古之谜,谁人能解?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动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五、大佛阁
   
与古代的许多巨大佛像一样,乐山大佛建成之初,,同时还建有13层的楼阁覆盖其上,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以后又称凌云阁天宁阁。这座楼阁在当年可谓是超高野的摩天大楼了。据范成大记载: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可惜这座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在几百年后毁于明代末年的战乱。今天的游人还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就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另一种可以想到当年盛景的办法是参照国内类似建筑,如敦煌莫高窟第96窟弥勒佛坐像外的大型楼阁——必层楼。当年乐山大佛外覆的楼阁风格应与之相近。敦煌九层楼内坐佛高仅33米,不比乐山大佛楼阁之宏伟,更非常人所可想像。可惜岁月无情,这座与大山齐高的巨型古代建筑已是如梦如幻,成为历史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