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山先生论儒释道

(2008-08-29 07:00:29)
标签:

网络文魁

杂文随笔

探讨

分类: 杂文随笔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从现今看来,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傅山先生学识渊博,博采众长,对儒释道的学说,深研有得,颇有见树,身为道士却与佛家有着亲切的因缘。他从年轻时候就关注佛学,在其遗文中每见有关佛学经典的评述文字,批注过《金刚经》、《楞严经》、《五灯会元》,并为二十三位僧人写下传略《二十三僧纪略》,在此纪后记中,他说:“右书二十余僧,或习于往来,或一时交臂,其事迹未能详著,聊约略记之,为异日作传之资。”

傅山先生在晚年作为一名道士,却并不排斥佛教,而是与佛教关系密切,并且有不少情谊颇深的方外之士。那么,傅山先生论学重在经世致用,佛学却专求一个字,而他又是何以看重佛学的呢?

佛学理论从其佛经教义来讲,有着精彩独到的见解,而对好学而无常家的傅山先生来说却很有启益。他说佛经此家回避不敢读,间读之先,早有个辟异端三字作难与他。句中此家,即指理学家。他指出:凡此家蒙笼不好问答处,彼皆粉碎说出,所以教人翻好去寻讨,当下透彻,不骑两头马。(《佛经训》,以下所引傅山语均见《霜红龛集》,不另注出)就是说,佛学理论对世间道理想得深,看得透,要对真理问个究竟,能启发自家去寻讨,从而打破或消解哲理上的自相矛盾处。这充分体现了傅山先生作为一个清醒明智的士人追求真知的彻底精神。

佛学是傅山先生资取反对腐朽理学的精神武库之一,所以他黄冠坐佛阁,高哦诸葛书。意谓身为道士,却居于寺庙中,又研究儒家推崇的诸葛亮的著述,可谓儒释道三家兼采并蓄,不主一家。其实,这种三教并重的治学态度,当时并非傅山先生个人的爱好,而是明末清初学术思潮的大势所趋。在明朝中期,早已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之下,傅山先生看到道本不息如川之流,学问犹如海纳百川,要博采诸家之长,他还特别提倡子学,通过考证,旁征博引,以佛道印证和解释诸子,开出清代子学研究的先河。可见,傅山先生具有胸怀宽阔、慧眼独具的过人之处。

而另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傅山先生亲历了明清易代的大变动。其时大批气节之士,心怀故国,强烈反对民族压迫和屠杀的暴政,不愿甘受清廷的笼络和奴役,不少人遁入山林,借助明末大兴的禅悦时尚,出家为僧,形成了禅隐的时风。如戒显、澹归、药地、蘖庵、担当、大错及明宗室八大山人、石涛,均弃家为僧;名士方以智、黄宗羲都借佛学阐述自家的理论。当入清之后,清廷颁布了带有民族歧视性质的剃发令,傅山不愿意剃发,而为僧则必受披剃之礼,故他毅然入道,坚持束发,以示与清廷不合作的决绝态度。但在思想上,他又与同道为僧者志节相同,意气相投,所以,他愿意结交僧家方外之士,何况佛学又是一门哲理深邃、值得认真探讨的学问。

傅山先生说:“吾以《管子》、《庄子》、《列子》、《楞严》、《唯识》、《毗婆》诸论,约略参同,益知所谓儒者之不济事也。”这里,所谓儒者显指理学家。理学家空谈,不能救国。傅山先生鄙弃理学,要将子学与佛学的精华一并采纳,用以挽救民族危亡,经世致用,成为一门经邦济世的实学。傅山先生引《墨庄漫录》语近时士大夫不行佛之心,而行佛之迹,皆是谈慈悲而行若蜂者。望无上菩提,吾未之信。表示赞同。这说明,傅山先生尊佛却不入佛门,正是反对背离佛祖济世度人的真精神而徒求一己非分之福的虚伪之人如梁武帝之类。

傅山先生是个性情中人,他反对理学家灭人欲的谬见,认为佛家提倡禁欲也是不对的。明末四大名僧之一的憨山德清称空非绝无,指出佛说空字,乃破世人执著以为实有之谓,非绝无、断灭之谓也。傅山先生认同德清此说,指出佛家也有爱欲,比如佛寺建筑庄严华美,正是佛家爱美的表现,其爱欲何尝断灭?只不过佛家是提倡一种大慈大悲的泛爱而已,这才是值得推崇的。

可见,傅山先生关注佛学,是采取具体分析的方法,有所取舍。他要探究的是佛学的真谛,而不是徒看皮相的形式主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今天弘扬佛法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傅山先生关注佛学,还表现在他与佛门方外友的深厚情谊上。在他看来,佛教徒中有四等人:胜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和污道沙门。傅山先生尊重的是第一等的胜道沙门。胜道者,行道殊胜,智慧第一,值得尊敬。在《二十三僧纪略》中,傅山先生记述了一批高僧大德。如:大美和尚,生于世家,隐于法门,其专心而精攻者,却为一切儒书……与予交最久,知其存心,断不在禅……”“尺木禅师,明宗室也。历访名山大川,雅不与庸俗人言。其所抱负,有大而无外之慨……”“石影和尚,明时进士,博学多才,嗣隐梵宫,往来于鸿儒大雅之门……”“元度,明之名儒。至清,隐于释,能诗善书……”“雪峰和尚,儒教中人也。生于明末,抱不世之才,竟未得一试。如此等等人物,原来他们都是披着袈裟的儒士或遗民,都是有抱负、有才能的人物,是明清之际一批不逢时运的志节之人。傅山先生月旦人物,所评难得一赞,而对这批人物却评价甚高,视他们为同道。由此,可以窥知傅山先生所交方外友自有其声气相同的用心,与泛泛佞佛之徒根本不同。

  佛典繁富,佛理精微。傅山先生博涉佛学,颇有所得。从他认同德清空非绝无说,可见一斑,此论出于他对《金刚经》实相者则是非相说的辨析。傅山先生有偈云:分明有身,不是如来。如来舍身,又安在哉!因为佛家认为如来法身,原是幻形,不是实相。傅山先生反问,如果如来舍身,法身是空幻的,那么又何从得见如来呢?可见,如来分明有身,不能认为它是空幻的,只不过如来即在吾心,离心别无如来,就是说,如来就是心,心即佛也。《金刚经》所谓实相非相,不过是让人不要执著于实相,如《金刚经》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已。是故,傅山先生指出:“实相生三世,光明满一床。即于华藏界,取到酒杯旁,此处非君境,风流闻戒香。”

三世,是指佛家所说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这三世均为实相所生,三世都是实相,无非是实相发展变化的时间序列,并非三世皆空。《华严经》讲法界,以酒杯旁这一现实存在开讲,就是从实相说起,如果没有实相,就谈不到非实相。傅山先生认为一切皆非实相的境界,此处非君界,所谓好的戒律就是从实相中生发出来的。按傅山先生的意思,就是要超越非实相。他说究竟无我,省下圪塔(意为言说)意谓连我也空掉,我也没有了,还有必要罗嗦辞费么?也就是说实相毕竟有,但实相不常住,它会转化为无(非实相)。心中不要执著于实相,要认识到它会转化为非实相。这里,无与有相对而言,不宜偏于一方,只认为有或只认为无,而应看到无有是辩证统一关系。

从这一认识,可以看出傅山先生的思想中包含着可贵的辩证唯物论因素。由于他肯定了实相即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这就从根本上肯定了人们维护正当物质利益的合理性,意味着反对剥夺人们生存权利的专制暴政的正义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