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网络文魁原创长篇小说石河连载 |
分类: 小说连载 |
长篇小说《石河》
作者/网络文魁
吃过晚饭,天已经黑了。老武的弟弟又过来了。
这次,老武主动把三掌柜的也叫到作坊里面去了。
作坊里的马灯点亮了,但是屋子里还是不太亮。窗台下的俩口大锅里冒着热气,好象水已经开了!
只见老武兄弟俩用笊篱把大缸里的冬瓜条捞出来,放进一只清水大缸里漂洗,然后,再捞进另一只大缸里。在连续漂洗了几次后,又把冬瓜条捞出来,倒进窗台下的大锅里去煮。
大约煮了十分钟的样子,冬瓜条由白色变成了暗白色透明状,老武用笊篱把冬瓜条捞出来后,冒着热气,用手捏了捏,好象觉得软硬还可以,便把冬瓜条全部捞出来,倒进了新换的清水缸里冷却。
紧张的一阵忙活,兄弟俩的头上冒出了热汗,老武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头上的汗,随后,又把毛巾递给了弟弟。
老武对三掌柜的说:“干这活,得有耐心,不能急。”“时间不到,火候不到,出了问题,原因都找不到!”
老武掏出烟,递给三掌柜一支,自己叼上一支,又用小铁铲从灶火里铲出点红碳,先给对方点着,然后,自己点着。
“武哥!下一步,是不是该给冬瓜条上糖了!”
“不行!还得在缸里泡两三个小时!”
“泡了,出来再烫,烫后才能上糖,这叫糖渍,你懂吗?”
“哈!哈!”“武哥,正因为不懂,我这不才问你吗?”三掌柜的边笑边说着。
“其实,没学以前,我也不懂!”
“老想的是,冬瓜条子从锅里捞出来,撒上白糖,搅和搅和再晾干,不就成了么!结果不是那么回事!”
老武接着说:“现在干啥事也的动脑筋,得讲学问,得讲技术。”“我就觉得,这广东人就比咱北方人脑子好使,灵活,你说是不是!”
“是!是!”三掌柜的赶忙回答说,其实,说起广东,他当时还真没有去过?
但是,提起广东,老武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老武说起了广州的繁华热闹。
他说:“咱去了那里,觉的啥也新鲜,啥也看不够,老想多瞅瞅,多转转。”“对了?就象……,就象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想出来咧!”
“不行呀!咱干啥去了,咱学习去了!咱学人家的技术去咧!”
“再说了,咱也没有那么多盘缠,耗不起那个时间呀!你说是不是?”
三掌柜插不上话,忙说:“是!是!”
“他奶奶的,没想到去了一次不成,又去了第二次,广东和咱有缘呀!”
“哈!哈!你说是不是?”
三掌柜的忙说:“是!是!”
接着,老武又讲起了广东人的精明。
他说:“别看人家广东人又瘦又小,可人家吃的是啥?天天吃的是鱼和虾呀!营养就是不一样!维他命高呀!”
“咱山东人吃啥,天天是大葱就大煎饼呀!身子倒是武大三粗,可脑子就是不如人家聪明嘛!”
“不对!胶东半岛的人不也是天天吃鱼啊虾的,怎么脑子就不如人家广东人啦!”
三掌柜的好不容易插了一句话,倒把老武一下子就问的噎住了!
老武“啊”了一声,也没说上话来。
停了一下,老武说了句:“唉,这南方的鱼和北方的鱼就是不一样呀!”
说完,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讲的有些不好意思,笑了!
三掌柜的一听,也笑了。
过了一会儿,老武说:“郭掌柜的,你要是累了,就早点回屋休息吧!”
三掌柜的说:“怎么?还要连夜干吗?”“对!我们现在要给冬瓜条上糖了!”
“那我看完上糖后,再睡吧!”
老武说:“好!随你!”
这时,老武的弟弟把那俩口大锅的水又烧开了,锅里沸腾的开水冒着热气。
兄弟俩用笊篱把缸里的冬瓜条捞进了锅里。
水刚滚开,他们又把冬瓜条捞起来,抖了抖,空净水,倒进了锅边干净的大缸里。
随后,码一层冬瓜条,撒一层白糖。
老武对三掌柜的说:“这糖渍也有讲究,撒一次白糖不行!至少要撒三次!”
“为什么别家做的果脯不如咱家做的好吃,光咯筋,不甜,没嚼头!”
老武停顿了一下说:“那是偷工减料,糖上的不足。”
三掌柜的忙问:“那咱这糖要上到多少呢?”
“咱这糖要上到四十斤,就是一百斤冬瓜条子,要上到四十斤糖。否则,果脯就没嚼头,就不好吃。”
“唉!全都告诉你咧!” 说完,老武象有点后悔不该说的样子。
三掌柜的说:“武哥,那你以后可要给我把糖上足了,不能砸了你自己的牌子呀!”
然后,也学着老武的样子说:“你说是不是!”说完,自己也笑了。
老武说:“兄弟你放心吧!老哥不是那种见利忘义的人!”
“这你还看不出来嘛!你说是不是?”
“是!小弟相信你!”三掌柜的随口应声道。
又忙活了一阵子,活干完了。
老武说:“兄弟,这会儿该休息了,回屋睡觉去吧!”
“我俩过一会儿还得再翻腾翻腾冬瓜条子,沥出汁液,再撒白糖渍上。”
“没啥看头咧!剩下的活,就是明天的事啦!”
三掌柜的应声到:“好!好!”
“完后你们也早点休息吧!”
说完,就回屋睡觉去了!(作者/网络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