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人本吧
(2009-04-26 16:51:32)
标签:
人本数理化应试教育丁俊晖中国教育 |
分类: 教育◇杂评 |
开过教师会议的老师都有体会,教育官员们谈起素质教育都能振振有辞,而做起应试教育还是那么扎扎实实?我不明白在中国开展真正的素质教育为什么会这么难?其实中国教师心中的为什么还有很多,为什么真正关注一切人的发展的新教育实验其实在更多的学校推行不开?为什么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那么重?为什么属于学生的时间还是那么少?为什么......中国教育还有那么多的为什么?
我相信每一个关心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人,对此无不痛心,各持高论。我不想标新立异,只想坦言我一种沉重的思考: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就出在地方政府教育的功利性太强;教育行政部门并没有把教育当作一项长期的育人工程来做。显然,相对升学率来说,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不易显示领导政绩的工程。正如某一位教授所言:中国的教育发生了病变,就像"癌裂变"。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各种各样的奥赛辅导班、考前突击班、周末补习班......学校、家庭,老师、学生目标一致,以题海战术为唯一手段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只要是学生能被占用的时间全被无穷占尽.....一届届各级"奥赛"又刺激着裂变的速度,一次次眩目的成绩让国人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而沾沾自喜,似乎我们的教育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鲁迅曾批驳一种社会现象时说它"红肿之时,灿若桃花"。中国的基础教育现在已经不是红肿,而是肿瘤,可怕的癌肿瘤。
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还有一个可怕的现象,就是重理轻文,连周末补课只补数理化,绝不会补政史地。一些重点高中为了招到所谓优秀学生,在中考前以奥赛的名义举行五科联赛(只考语、数、外、物、化五科),被录取者不用参加中考,直接进入重点高中就读,美其名曰特招。这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不用再学政治、历史了,少考几门课程又能读上重点高中,何乐而不为?对初中学校来说,每年能出几个特招生,是学校的荣耀,领导脸上也有光;对高中学校来说,用最短的时间尽快挖掘到更多的优秀学生,以防被其它学校抢走,真是英明之举。于是乎,什么人文教育、什么教会学生做人都被统统抛之脑后,相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却成了某些人的金科玉律。
如果问,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表现在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会做人。请允许我引用一位学者激愤的描述: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我们的教育产品中有相当大的数目是有知识没灵魂,有技艺没根底,有智力没情怀的畸形"人才"。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会做人,怎样才能学会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展开来足可以写成几本书。但我们可以把它浓缩为一个真真切切的行动,这就是我要给中国教育进一言:一定要把育人的工作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学生可以不读好书,但决不能不做好人。书没读好充其量只是个文化知识缺乏的人,但人没做好,却是个人品质道德的问题,损害的不但是自己,可能是整个社会、民族。也难怪斯诺克神童丁俊晖会发出“读书无用论”的感叹,我们虽然不赞成这个观点,但没读过多少书的丁俊晖至少学会了选择,他可以放弃国外比赛丰厚的奖金而毅然代表祖国参加亚运会,这比学术界中抄袭成风的那些“道貌岸然”的教授要高尚的多。前不久媒体披露出来的某大学女生为得到研考试题与一教授发生的性交易一事在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这无疑又给中国教育甩了一记狠狠的耳光。
当中国人还在为中国学生在国际数理化奥赛上又拿了多少块金牌而沾沾自喜时,美国小学生正在做课题研究"我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文化的比较"就像中国中学生泡在题海里学习高深的数理化一样正常和自然。然而若干年后等到他们走出校门就是两幅模样了。他们的孩子因从小懂得关注社会、关注人类而更多地成为有人文涵养的人,热爱学习、关爱社会是他们的特征之一;而我们的孩子因在题海里苦苦挣扎早已厌学不堪,高考一结束就告别学习了,可耻的焚书现象并非在一个地方发生,再看大学,除了几所名校,偌大一个中国还有几所具有浓郁的学风?一位海外学者说,中国教育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教育。但我要说:不,这句话说得太客气了,应该改为:中国教育"错"在起点,输在"终"点。
看似一串串的问题,其实根本问题只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观念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则迎刃而解。
有时我真想高呼一声:让教育回归人本吧!可是这微弱的声音早已淹没在轰轰烈烈应试教育的浪潮中,又有能谁能听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