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刘建辉此前已经出版了两部同一类型的书《见证跨世纪重大事件——我亲历的邮票发行与变革》和《情系方寸责所寄——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创新探索追忆》。作为曾经的中国邮政的邮票和集邮部门的主管工作人员,刘建辉具有深入思考与缜密梳理邮政课题的开阔空间。
在这部新书中,刘建辉是以“初心”这个既旷远深刻又生动鲜活的视角,书写了这些年来自己所认识、经历的邮政、邮票故事。
这本书中,作者披露了不少著名邮票背后的故事。例如,他叙说了“‘猴票’发行过程中不为人知的背景和细节”。如文中写到:“1979年11月12日,邮票发行局‘关于《庚申年》特种邮票的订印函’紧急下到北京邮票厂。为了不影响发行,邮票发行局当时真可以用‘火急火燎’来形容。文件如下:主送:北京邮票厂。文号:(1979)票发字第58号。我局特请黄永玉同志设计的《庚申年》特种邮票,业经邮电部批准,并定于明年春节前发行,现请你厂印制。详情如下:《庚申年》特种邮票,志号T.46(1—1)1980。邮票面值8分,规格26X31毫米,印量500万枚,雕刻影写印制”。更鲜为人知的是,文中还写到了黄永玉也想一试“猴票”雕刻的细节:“黄永玉是位美术家,也是木刻家,特别擅长小型的砧板刻。他听说《庚申年》采用雕刻版印刷,就想亲自操刀试试。邵柏林请他到邮票雕刻室看看,当他看到雕刻师要伏在放大镜下,屏住呼吸在钢板上雕刻,完全是另一种功夫,遂作罢”。
在传统通信不再担当如以前一样不可代替作用的今天,如何读懂邮票的历史,找寻到自己的“初心”,相信这本书会给出一个令人感动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