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北京李智杰好友寄来的《红楼梦》原地首日实寄封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原地集邮 |

中国邮政定于2014年6月21日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特种邮票1套4枚,小型张1枚。详情如下:
志号:2014-13
图 序
图 名
面 值
(4-1)T
贾母接外孙女
1.20元
(4-2)T
乱判葫芦案
1.20元
(4-3)T
刘姥姥见凤姐
1.20元
(4-4)T
金锁合通灵
1.50元
小型张
梦游太虚幻境
6元
邮票规格:40×54毫米
齿孔度数:13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16枚
整张规格:版式一 190×246毫米
版式二
216×144毫米
小型张外形规格:128×86毫米
小型张齿孔度数:13度
版
别:影写
防伪方式:防伪纸张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
设 计
者:戴敦邦
版式二边饰设计者:夏竞秋
资料提供:旅顺博物馆
责任编辑:陈静芝
印 制 厂:北京邮票厂
北京西郊香山:传说中的《红楼梦》诞生地
相传曹雪芹的家原来住在城里,搬到西郊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为了写书,他省吃俭用,可有时还是买不起纸墨。一天,他正写着书,墨用光了,这下他可犯了难。正在这时,好友鄂比先生来访,便对他说,在樱桃沟里有一种黑色的石头,叫黛石,当地的女人们常用它描眉,所以也叫画眉石,自己曾试着用它画过画,何不找来试一试?曹雪芹听他这么一说,当天下午就去了樱桃沟,果然找到一些黑色的石头。拿回家一试,还真能写字,只是颜色浅了点儿。于是找来一些碎墨兑在一起,再一试,字迹清晰,接着便用它写起书来。
自从有了“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没有墨了,一有空儿就到樱桃沟里捡上几块,然后兑点儿碎墨混合着用。因黛石给他写书提供了方便,为了记住它,便在修改初稿时,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就有关于黛石的描写。
《红楼梦》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传说是曹雪芹根据民间的打夯调改写成的。
那是乾隆年间,皇帝为了检阅八旗军,便在香山脚下开始修建演武厅。一天,曹雪芹来到工地,往四下里一看,好不热闹。这时,一阵打夯的调子声把他吸引了,连忙侧耳细听:“人人那个都说呀/神仙好呦/我说那个呀/功名那个呀/他忘不了呦/古有多少帝王将呀/死了只有土盖了呦/嗨呦!……”这打夯调来回唱了三遍,曹雪芹听得入了迷。回到家里,他还反复琢磨着那首打夯调,觉得挺有趣,既上口,又很有哲理,于是就找出纸笔,想把那打夯调的词记下来。可想了半天,也没有把那词记全。第二天他又去了工地,找到了昨天那位领号的师傅,想问问那首“人人都说神仙好”的调子,叫什么名。那位老师傅告诉他这调子叫《神仙调》,是很有名的打夯调,接着又唱了两遍,这回曹雪芹把词全记了下来。
后来,他把这首《神仙调》的词,经过一番改编,又加了不少新词,写成了歌谣,既上口,又好记,日子不长,就在香山一带传开了。再后来他又把这首歌谣的词仔细地修改了一下,叫成了《好了歌》,并写进了《红楼梦》里。
提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都认为是高鹗续写的,可在香山一带却传说那也是出自曹雪芹之手。
据传,曹雪芹用了近十年才写完了《红楼梦》,然后进行反复修改,前前后后修改了五次。可他对书的后四十回总是不太满意,于是就将书稿的前八十回拿给亲朋好友看,谁知不久就传抄开了,而那后四十回却一直在修改之中。这时候他的身子骨越来越差了,不久就去世了。
在料理他的后事时,有人找出许多写满字的纸张,可一想人都没了,留着这些纸也没有用,于是就都剪成了纸钱。就在要烧的时候,被曹雪芹的好友鄂比看见了,连忙抢了过来,展开一看,正好是《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书稿,虽然被剪得很乱,好在所有的纸都不缺,只要小心拼对,能够复原,于是将所有带字的纸收集起来。
给曹雪芹办完丧事后,他就开始修补那些被剪坏的书稿。可谁知,他修补了没几天就病倒了,这一病就是两年多。等他的病刚有好转,就接着修补起书稿来。因为这书稿剪得太乱,数量又多,于是就找来一位叫高鹗的私塾先生帮助修补,二人用了很长的时间才将书稿修补好。高鹗先将书稿拿回去阅读,他是越看越爱看,真是从心里喜欢,于是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整个书稿重抄了一遍,并在上面写下许多眉批。可他还没来得及还给鄂比,就又叫几位朋友借去了。从此,《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了。因为曹雪芹已去世三年多了,那书的前八十回早已流传到了民间,而那高鹗的眉批写得颇有文采,人们就误以为这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所以传抄时就把他的名字写在了曹雪芹的后面。其实这《红楼梦》的一百二十回,全部出自曹雪芹之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