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刘生平)

(2012-11-27 22:37:35)
标签:

转载

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wbr>刘生平)

    另一种声音

    2011年第27届亚洲国际邮展在我国的江苏无锡举行,展览结束后,当官方还沉浸在完美、成功地举办了一次大型国际活动的喜悦时,不同的声音也渐渐灌到集邮者的耳朵里,矛头直指邮展评审员。
    “大部分评审员自己都没有创作过获得同级别金奖以上奖项的专题邮集,缺乏高奖级邮集的实践经验……,有的生搬硬套规则来评审……还有的仅凭自己的主观印象宽容与否来评奖”。
    “一部韩国的专题邮集《对抗传染病》本来得分是93分,获得金奖。两部中国的专题邮集《鱼》和《自行车运动》获得大镀金奖……并在13日上午已经在现场挂出奖项公布于众了,然而,到了下午,奖项变了,《对抗传染病》分数变为95分,升为大金奖,《鱼》和《自行车运动》升为金奖。”
    尽管这些声音来自网络和民办集邮刊物,但在集邮界还是引起不小的反响,一时间各种议论不绝于耳。
评审员怎么了,无锡国际邮展上邮集的评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作为集邮媒体,其实我们更想知道,一部邮集是如何评审的,因为我们是局外人,不存在利益关系,这样我们会对一部邮集有一个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
    借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第15届全国邮展之际,本刊专访了曾在中国2011-第27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中担任评审工作的国际邮展评审员焦晓光、施邑屏、张巍巍、实习评审员杨桂松、刘信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议论,作为邮集评审工作的当事者,他们怎样想、又是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呢?

    评审员有话说

    焦晓光,中国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女性国际评审员首先谈了对这次在内蒙呼和浩特举办的第15届全国邮展的看法,她认为从最后的评审结果看,中国集邮者邮集水平提高很快,一共340部邮集,金奖3部,大镀金奖29部,其中专题类邮集76部有12部大镀金奖,仅一框类就评出7部金奖。成绩的确不错,要知道这次参展的绝大部分是新作者,打分按国际评审标准执行,新人新作邮展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真是令人欣慰。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wbr>刘生平)
    说到2011年无锡亚洲邮展的评审,她认为,多年来每次邮展过后公众对评审结果褒贬不一,早已是司空见惯。面对开放的社会,快速的网络,自由的言论和不同的声音,评审员多是以包容的心态认真地分析,仔细地思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便被误解、受委屈,也不会就此去说明、去辩解。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遵守着一条铁的纪律:只对最终的评审结果点评,不得公开评审过程。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评审员。这次破例接受《集邮博览》的专访,是因为社会上有些言论超出了底线,无中生有,捕风捉影,伤害了邮集作者的自尊,败坏了评审员的声誉,有损于邮展组委会的权威,给全国集邮联、亚洲集邮联和国际集邮联抹黑,造成消极影响。作为当事者如不予以澄清,是放任不健康的风气泛滥不作为。
    首先说说文章中涉及的三部专题邮集。中国的《鱼》和《自行车运动》两部金奖以及韩国的《对抗传染病》一部大金奖是我们专题评审组(两个小组)全体评审员和实习评审员从始至终的一致意见,从未改动过。挂花时出现变动是因评审工作程序疏漏所致,一经发现,立即上报,得以更正。这就是事实。
    亚洲评审员也好,欧洲评审员也好,肤色不同,语言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遵循的评审规则是相同的。在评审中,评审员之间意见不同是很正常的,经过讨论、切磋、协商达成一致,形成公布的最终成绩。这个成绩是小组、全组、甚至各组工作的共同成果,不是某一个人或个别人可随意改动的。那么文章中所言的金钱交易和暗箱操作有何依据?
    凡举办国际性邮展,评审委员会的人数、比例、分组、组长都是由国际集邮联或亚洲集邮联根据邮展规模确定的,组长也是要由有资质的评审员担任的,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无锡亚洲国际邮展中,我国的评审员李曙光、张巍巍和本人是经全国集邮联推荐,亚洲国际邮联同意分别参加了各自类别评审组长实习的。至此,我国只是在传统、专题和青少年三种类别中有了三位具有组长资质的国际评审员。我相信,这个数字在今后会不断增加。文章中指责全国集邮联放着中国人才不用,而把话语权交给外国人,看来是缺乏相关的集邮知识和对组织章程、规则的基本了解。
    自全国集邮联成立以来,我国的评审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参与过国内的、国际的多次评审工作,除极个别之外,绝大多数成员都能严于律己、认真负责、公平公正地执行评审工作。我们欢迎诚意的批评与指正,也提倡学术上的争论与探讨,这会使我们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以成长,也会使评审工作不断地修正与完善,力争将评审工作做得更好。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wbr>刘生平)

    “大部分叙述的文字内容与事实不符!”
    这是张巍巍的开场白。虽然他身体已经发福,在评审员中还算年轻人,他开口便直入主题。张巍巍表示,有文章说到:两部航天邮集也在挂花之后更改了评审成绩,这是绝对没有的。至于极限类邮集的评审,从近年的国际邮展上可以看出,虽然较之前些年的成绩有所下降,但评审还是比较公正的,并不存在打压的问题。评审员是根据评审规则,按部就班的评审每一部邮集。这次亚洲邮展极限展品中有大量的素材被专家组认定是伪品,数量惊人,在这种情况下,评委会只将这些邮集降10分处理,并未取消参展资格。张巍巍说:这已经是对参展者最大的爱护了!这一点,邮集作者本人应当很清楚。有趣的是:我们看到、听到的不同声音,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来自作者之外的其他的集邮者,如果作者本人愿意提供全部展品原件的话,我很愿意帮忙联系当时亚洲邮展的专家组成员,对这些展品的存疑素材在集邮刊物上进行分析鉴定,将结果公开。
    在谈到对评审员的接待规格时,张巍巍说,举办国际邮展期间,评审员的住宿通常是由主办方决定的,有时候住五星级酒店,有时候是三星级酒店,怎么可能像某些文章所写那样呢?他本人当评审员享用较高档次的接待恰恰是2002年在韩国,绝非中国。邮展期间,组委会发给评审员的津贴,实际上就是生活补贴,用于没有评审工作餐和招待会时的日常开销,一般举办一次邮展的时间是五六天,大约只有2000多元人民币(根据主办国的消费水平略有差异)。这点钱对于国内那些在各种活动中给有关人员的劳务费、车马费来说,不值得一提!更何况国内通常都是包吃包住。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wbr>刘生平)

    在谈及评审员的吃住行时,一向仔细认真的施邑屏说,文章用了相当一段篇幅谈到国际集邮联、亚洲集邮联的官员居住、娱乐消费等问题。
    这些离邮集的评审就远了。作为中国的国际评审员我们在国外也被组委会安排在不错的酒店,受到热情招待。中国是礼仪之邦,也应对集邮界的国外来宾以礼相待吧。
    他说,邮集作者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应当客观分析,更多从自身找原因,少一些责怪他人,一些极限片的邮戳是有问题的,这里面有集邮知识问题,也有认识问题。我十年前就从一位意大利邮商那里买到过几枚有问题的极限片,关键是自己要能识别。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可请相关邮品鉴定机构鉴定。
    我国现在已经有一批比较成熟的国家级或国际邮展评审员,经过多年的参展、学习,实践、评审水平不断提高。文章有一段对评审员的描述:在点评邮集的过程中,大多是走马观花,没有一个评审员能详细地一部部展品讲述下去,这与欧洲的评审员点评邮集的情景是截然不同的……。
    从字面上看,此君话语显得有些过于绝对。也不符合事实。首先,当评审员是有条件的,他可以不够成熟,但不可以不够格、不负责、不公正。任何一个出色的邮展评审员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一些国际和世界邮展上,我们看到的是大多认真评审和点评。“大多是走马观花”不符合评审和点评的实际情况。只是由于评审及点评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在一部邮集前面停留太多的时间。我在日本横滨世界邮展评审时,当时也曾表述了不少对于邮集评审的看法,组长西班牙Moreno先生曾对FIP官员说我俩合作愉快。日本的Akinori Katsui博士还把他《电话的历史》八框邮集复印件两次寄到中国征求修改意见。这些也不像文中把亚洲评审员说成“只会跟着组长后面说OK”。我们提倡的是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共同提高,评审时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协商统一,评审细节是保密的,评审员和邮集作者都不应该不负责任地随便指责他人。另外,第22届亚洲国际邮展就是依据世界邮展的评审标准评邮集的。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wbr>刘生平)

    刘信生是西北师大附中的校长。讲话很严谨,他说,参加展品评审的大多数评审员是非常敬业的,他们很珍惜评审员的身份,在邮集面前,公平、公正一定是第一位的。评审过程中打分会有不同,有高、有低,对展品的理解有差异都是正常的,当然,这样的差异越小越好。评审员邮集、对规则的理解有差异,从专题邮集讲,能花小钱,讲好故事,最后能拿到高奖,当然是好事,有些资料性强的专题邮集同样也很精彩,我们希望在规则之下百花齐放。评审员对邮集的理解不可能都一样,就别说邮集作者本人了。集邮者不能把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强加给其他人,特别是评审员。一部邮集的标题、里面一些邮品,它们不是数学概念,所以,邮集作者千万不要指望评审员和你一样对其有相同地理解。有些问题可以讨论、甚至可以争论,但有些问题最好是自己静下心来去思考,而不负责任地写文章发表就不妥了。

   [转载]邮集评审为何引来众说纷纭(北京 <wbr>刘生平)

    杨桂松是单刀直入,他认为作为作者,关心自己的邮集在邮展中所获得的成绩是理所应当无可厚非的,但又不能过于在意成绩了。其实奖项只是表面上的东西,一个聪明的邮集作者更应当去追寻深层次的、本质性的东西,评审员为什么给这样的分数?在专题邮集的评审中,涉及四个大项,七个小项,这是针对展品的一个综合打分标准,各项并重,而不是取决于某一项。这些属于常识性的知识,但有的集邮者、甚至邮集作者都不是很清楚。评审结果出来以后,作者一定要认真分析得分的原因,要从得分中注意发现自己邮集本身的问题所在,今后如何去改进,这样你的邮集才有可能进步,才有可能力争在下次参展时取得更好的成绩。成绩不理想先从评审员身上找原因,甚至无端指责评审员,这样的邮集作者很难取得好的成绩。
    在评价邮集或撰写相关文章时,杨桂松认为一定要公正、客观,对文章或他人言语的引用要完整,不能掐头去尾,更不能断章取义。集邮者与评审员之间,尤其是评审员与评审员之间,要相互理解、尊重,不要对评审员的评审工作评头品足,更不能摄入个人感情或所谓的爆内幕,这样会引起误解,造成矛盾。说话或写文章评论邮展时,一定要就事论事,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考虑场合。有些局内人都不清楚的事情,却以讹传讹就传到社会上,容易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奖级 规则说了算

    从几位评审员的谈话中,我发现了一条比较清晰的脉络,对不久前网络上流传一时的文章,他们认为有的内容与事实相偏离。并矢口否认更改了评审结果,但工作中的疏漏是存在的。现在大家见到的评审结果,就是评审员依据评审规则最终达成的一致意见。同时他们多少也透露出一点点细节;在对一部邮集的评审、打分过程中,差异肯定有,但不会超过5分,所以,一部邮集的命运很难掌控在一个评审员手里。另外,评审工作是分类、分组组进行的,个别人想随意更改分数几乎是不可能的。几位评审员表示,为了净化评审员群体,为了集邮活动健康发展,也为了对广大集邮爱好者负责、我们相信相关部门、媒体都在关注社会上的这些议论,对那些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也会有个说法。
    一篇文章引来一片议论,在文章的背后还有什么没有说透的东西?值得每一位读过文章的人认真思考。
作为读者,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只要你读过几年书,很容易发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当我们看到这篇署名是外国人的文章时,或多或少产生一些疑问,如果一个参展者对自己所获的奖级不满,事后发一些牢骚,也可以理解,但指名道姓的对评审员进行指责就显得有些过了。还有文章中的内容、那些素材是从哪来的?怎么看,怎么不像是一个人的口气。
    对邮集的评审,我们需要诚意地批评,更需要理智的思考,而不是道听途说的私情发泄。我们处在一个包容的大社会中,在集邮这个大家庭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关注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邮展,关注中国的集邮事业,应当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我们在文章中感受较多的信息是一种消极的、不满的情绪。一篇文章不管你发表在何处,特别是迅速被互联网传播以后,作者本人同样会被公众拷问。言多必失,有些东西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及他人的时候,还会伤到自己,得不偿失。所以,文章的内容必须经得起读者的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要有据可依,有证可查,如果把那些自己并不了解的只言片语组织成为一篇署名文章,心理上可能得到一时的满足,最终还是会招来不同方面的质疑。

    期待更多更优秀的评审员

    在与几位评审员的交谈中,感到他们的责任心是很强的。我们应当为集邮界有这样一批评审员感到自豪,评审工作是很辛苦的,一天到晚在展场转来转去,一是要考虑公平、公正,二是不能看走眼,第三还要顶住来自各方的暗示和压力。
    邮展中评审工作以及评审员的一举一动,今天被集邮者关注,明天依然会被集邮者关注,而每一次的最终评审结果都会引来不同的议论,这就是评审员的工作。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既然我们要做评审员,就要做好倾听不同声音和承受来自各方面压力的准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评审员本着负责、公正的心态去对待每一部邮集,广大集邮者一定会理解的。应当看到,我们的评审员是在集邮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评审水平是经过多次邮展才逐步提高的,评审员也需要学习。作为集邮者,邮集作者可以向评审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也要呵护他们、包容他们,而不是讽刺、挖苦,否则,受损伤的是我国集邮活动的大环境。
    中国集邮水平的提高,评审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在邮展中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寄希望于评审员掌握的丰富知识被广大集邮爱好者消化。
为此,我们需要更多、更优秀的邮展评审员。
                                                    摘自《集邮博览》2012.9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