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晒兰肉”

(2015-01-04 22:35:18)
标签:

美食

文化

    初见“晒兰肉”这三个字是在乾州古城。当时不解:“兰肉”是神马东西,还需要晒?是肉耶还是植物耶?这肉能吃么?这一连串的疑问,一股脑冒了出来的。不过,当时步履匆匆,没有谁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

    最近,有同事送我一些自制的“晒兰肉”,方知这“兰肉”并非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更不是什么植物,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加工过的瘦猪肉。

    可什么样的猪肉能叫“晒兰肉”呢?这可就是特色了。

    还记得沅陵吧。沅陵是湖南省的一个县,如今属怀化市。从地理位置看,沅陵在湘西北,属大湘西。历史上的湘西剿匪其实大多发生在沅陵。沅陵县城在抗战中曾一度作为湖南的临时省会,县城有一条宽近4米、长922米的古巷道,聚集了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白圆寺、道教道观等五大宗教的教堂及寺庙,近百年来同处一巷,和睦相处,形成了中外罕见、耐人寻味的宗教文化奇观。而县城沅水岸边的凤凰山上的古寺,一度是张学良将军的软禁之地。

    沅陵,是很有些神秘色彩的。沈从文笔下的《沅陵的人》等关于沅陵的文章,就写到了沅陵三绝:赶尸、放盅、辰州符。至于这些是否真实,无须探究,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巫文化的超逸形式与伪饰性。沅陵,是很有些历史和文化的。词典中有个“书通二酉”的成语,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而这个“二酉”,即是指沅陵县西北酉水岸边的大酉山、小酉山。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典故: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着生命危险,从咸阳偷运出书简千余卷,辗转跋涉,藏于二酉洞中,使得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后世。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官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之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记得最近哪年的《湖南日报》曾报道过沅陵县就有一个村被称为“教授村”,那个2000来人的村子,数十年来,已经走出了67位教授。还记得国内文物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说的就是三秦大地以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地下文物特别多,三晋大地则以地上留存文物为最。在湖南,沅陵可以这么说,既是中国的陕西,亦是中国的山西。为何?就是沅陵地下的文物丰富,比如虎溪山一号墓,所获的珍贵史料可与马王堆汉墓媲美;地上的风景美,有言曰“水行三十里,神游五千年”。难怪沈从文曾这样评价:她,美丽的让人心痛。你说,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啊!

    说这些,有些远。还是回到“肉”上来。

    说了半天沅陵,其实这“肉”就和沅陵有关。它是地道的沅陵特产。

    沅陵产“晒兰肉”,与沅陵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沅陵古称辰州,沈从文的笔下的《边城》《湘西》《湘行散记》都写到了沅陵。县内有两条大河穿境,一是沅江,二是酉水,历史上的沅陵曾是湘西物资流通、旅客往来的交通要道,沿河码头甚众,名镇繁多。

    有河有水,便有临水谋生的老百姓。沅水、酉水两岸的沅陵人,多以放排或驾船谋生。每年春汛之后,他们就离家漂泊于河上,风里来浪里去。船上的生活自然是艰辛。这些女人们,心里惦念着自己的丈夫,寻思做些什么好吃的给男人。于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将沅陵土产黑猪的后腿肉,除去皮,刮掉脂肪,剔掉骨头,抽去筋络,将肉切成大块的薄片,用盐和米酒等腌制,用竹篮挂在船头让太阳暴晒,瘦肉逐渐晒成红色,名曰“晒篮肉”,后来文人骚客们嫌“篮”字土气,改为“晒兰肉”。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晒兰肉”,再一次应证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这薄薄的“晒兰肉”,不但是那些放排、驾船的沅陵男人们口中的美味,更是他们心里甜蜜的牵念了。

我将同事送我的“晒兰肉”按照“百度”上提供的做法,炒了一份,用饭盒盛了点,带到开往吉首的火车上作为午餐,味道确实不错。当我抵达吉首后,家人发来短信:味道非常好,还有没有,下次再带点回来。

看来,舌尖上的“晒兰肉”那是蛮勾人的。一如“美得让人心疼”的沅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年三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