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全国兴起了一个道德建设的全民运动,开办“道德讲堂”。据了解,这个经验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据说效果非常很好,于是一纸令下,在全国推而广之。
我们单位按照上级要求,在办公条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按照标准化模式,建立了一个“道德讲堂”,并且组织了首次开讲。遗憾的是,开讲那天我去市里开会,没有亲耳聆听。据了解,首次开讲的效果也是非常很好。因为我们选择的是身边的道德典型,是身边的人讲自己的故事,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人为的拔高,较之某些红遍大江南北的典型,来得更加真实更加亲切。
不过,当我看过单位购买赠阅的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湖南省第三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汇编《德行潇湘》之后,书中有几个典型的事迹,很是让我深受感动。
之一,湘潭的许月华。这个从小高位截肢的女性,以残疾之躯,靠两条板凳行走,从1973年开始,主动照顾福利院的残疾儿童,几十年来,照顾了130多名残疾儿童,被人亲切地称呼为“板凳妈妈”。
之二,沅江的陈爱莲。放着村妇女主任不当,却在敬老院干了25年,被老人们当成了“亲闺女”。老人生病的时候,她在床前伺候,可自己的丈夫逝世时,却没有在他的身边,甚至连女儿高考之时,她仍守护在老人床前。
之三,新宁县的唐中和。一个从小患了麻风病,却因为一句“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的承诺,三次放弃离开麻风村的机会,坚守在麻风村为村民服务的“编外医生”。
之四,长沙县的常林庄。37年照顾瘫痪夫兄不离弃,用朴素的胸襟,诠释了无言的大爱,书写了温暖的传奇。
之所以我对这书中的这4个典型的事迹尤为感动,主要原因:一是他们都是出身卑微的农民,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中国农民最朴素的道德血液;二是他们所做的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行的也不是大善,他们所做的事甚至很小,一点都不起眼,但他们却能感天动地泣鬼神;三是他们都能坚守,不因外界的风言风语而改变,不因环境和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始终信守着最初的诺言;四是他们都很淡定。做这些善事,他们没有想到回报,当有回报的时候,他们面对闪烁的镁光灯、面对荣誉、面对赞誉,始终心如止水,继续干着自己的善事。
当下的社会,是一个人心浮躁的社会,是一个经济狂热的时代,当我们从媒体上看到、听到种种道德滑坡、甚至沦丧的事件的时候,我们一度感到无奈甚至绝望。是这些处于社会低层、经年默默无闻,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用无声的行动传承道德的小人物,让我们找回了丢失的道德钥匙,让我们在冷漠中感受到温暖,让我们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读他们平实而感人的事迹,我们发现,道德并非都是大善,很多的时候,道德是积小善成大爱。一点一滴、一丝一分,只要坚持,终成善果。
好人一生平安,社会需要更多的道德典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