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信然。
历史上不乏其人。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而后成大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国;宋岳飞时时不忘“靖康耻,犹未雪”,率军转战疆场,立下汗马功劳。清末学者朱起凤,因误批学生作文,受到人们的耻笑后发奋学习,编著了三百多万字的《辞通》,成为人们学习古文的必备工具书之一。苏秦发愤苦读,“头悬梁,锥刺股”,成为一代雄辩之士,终挂六国相印,名扬天下。蒲松龄曾屡次落榜,但他后来精心著就的《聊斋志异》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明珠。
知耻而后勇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就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而这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而这一点,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这样一种品质。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而人生之路本是磕磕绊绊,本是曲曲折折,但我们又都期翼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坦荡。要实现这些,我想除了我们应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外,更要常有耻辱感:能正确看到与别人的差距,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要勇于检讨自己的行为,然后奋发图强,加倍赶超,缩小差距,改正缺点,修正行为,以此不断完善完美自己的人生。
做人如此,干工作更应如此。今天我从协同办公系统中看到了2011年一季度市局对基层单位的绩效考核结果,我们单位的绩效得分排在10个县局的第五位,是市局实施绩效考核以来,成绩最差的一次。想年初的电力两会,我们数次登上主席台接受颁奖,可如今落得过这般业绩,特别是有些长期引以为自豪的工作,不仅奖励一分未得,而且是负分不少,一些专业工作明显落后兄弟单位,一些平时汇报听到“好”的工作,其实已被忽悠。想起2010年以来我们提出的奋斗口号,我感到一种深深的耻辱感。
我仔细地思量,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会是一个这般的开局?是我们没有强调吗?不是。是我们没有去抓吗?不是。是我们抓得比别人松吗?不是。问题是我们不少工作没有落实,没有到位,没有闭环。我们一些骨干满足于工作过得去,工作讲到了而不是到位,讲布置了而不是落实了,讲开头而不抓过程看结果,有的更是不愿碰硬,不敢得罪人。而员工呢?自转不公转,甚至不转。雷打不动者有之、眼高手低者有之、得过且过者有之、目光短浅者有之、贪图索取者有之,如此种种之人,我们又没有真正抓住,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有好的绩效呢?
晚上我在电脑上给骨干写了一段话,我希望他们也象我一样,看到这样的绩效结果应该有一种耻辱感,一种强烈的耻辱感。只有有了这种感觉,才会有一种勇气,才会有一种不服输的气势,才有会有赶超的可能!
我期待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