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的爱情,其实生命很短暂

标签:
杂谈 |
我是不大喜欢读小说的。但2009年的春节,一本《山楂树之恋》还是让我认真地从头到尾地浏览了一遍。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包含理想的时光: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父亲被打成右派在劳改,母亲是老师也被监管和受到歧视,静秋一直很自卑。后来,静秋和一群学生去西村坪体验生活,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一个地质勘探队的年轻人—父亲是高干,母亲因受迫害自杀。于是就有了一段纯真的爱情故事:老三喜欢上了静秋,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老三是真心爱静秋,甘愿为静秋做任何事,给了她前所未有的鼓励。他等着静秋毕业、工作、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时,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读了这本书的一年多后,此书再一次火了起来。缘由是著名导演张艺谋要将之改为电影。据说为拍摄这部影片,张导演在全国众多城市挑选片中的女主角,直到阅尽数千各式各色九○后之后,才选中了一个叫周冬雨的石家庄女孩。
9月16日是电影《山楂树之恋》全国上演的日子。但实际上,早几天此片就已经上演。出于一种想看个究竟的目的,今天晚上我独自去了电影院,看看这部被媒体誉为史上最干净、最纯真的爱情故事片到底怎样?据说,为拍摄这部片子,张艺谋都一改了他的执导风格。
想象中电影院应该是人满为患吧,结果是门可罗雀。播放这部影片的是最大的一号厅。从我选择的第七排往后才稀稀拉拉地坐了点人,从他们看电影时不时发出的怪异声音,我知道他们是来看希奇的,他们当然都是些八○后或九○后,感觉其中也有些是七○年代末期的。
凭心而论,外景地挑选还是很不错的,非常的美,美得令人心疼。尤其是那株孤独生长在山头的山楂树(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山楂树),选择得比较切合电影的主题。那条清幽幽的河、那些茂密青翠的山林,甚至那些看起来烙着上个世纪七○年代色彩的农村、集镇、县城,那些室内的古朴陈设,让我们这些对那个时代还残存有痕迹的人,多少有些亲切感,有恍然回归的味道。当然,电影中透过车窗玻璃显示的农村楼房、甚至架设的电话电缆、粗大的电线杆子、室内那些床头柜,甚至包括老三买给静秋的套鞋,与那个年代的偏远农村应该是格格不入的,似有“穿帮”嫌疑。
凭心而论,周冬雨,也就是电影中的女主角静秋,还真是长得很纯,象个小不点。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一种清纯的感觉和气质。整个表演,虽然看不出有什么技巧,但基本上还是把一个上个世纪七○年代家庭条件很差但同样向往爱情的小姑娘的涩美特点表现了出来。不过,与我读小说后脑海里所构造出来的静秋还是有不小的差别。
男主角窦骁饰演的老三,也就是孙建新,怎么看也不象上个世纪七○年代的人,过于阳光、过于老于世故,也就是过于成熟。据说窦有海外的经历,难怪表演起来有点穿越时空的味道。
电影其实与原先的小说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删除了不少故事情节。整个片子仅单纯地围绕静秋和老三,向人们讲述一个纯纯的爱情故事。其实小说中,长林至少是喜欢静秋的,小说中的长林也为静秋做了很多,想了很多。也许是为了突出这部影片的最干净、最纯真,导演干脆将这些陪衬的故事和故事人物全给淡化掉了。
故事情节很简单。导演出来的电影也很简单。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要评论的。
我想说的是爱情。电影最后一个场景,就是静秋上课之时,老三的父亲派人来接她去给老三做最后的告别,静秋匆匆来到医院,此时的老三已经走近生命的尽头。此情此景,静秋居然还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老三。我记得,影片中除第一次在村长家吃饭,村长的老婆介绍老三时,静秋叫了声老三外,从那以后,因为喜欢,因为爱恋,静秋都一直没有称呼过老三,说是以后再叫他。她或许想的是,待真正走到一起之后,再来个“合适”的称呼?可命运没有给静秋机会,同样也没有给老三机会。面对奄奄一息的老三,静秋只能反复地告诉他: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看到这里,听到这些,让人顿时被感动起来。
我想影片此前所有的静秋与老三一起的场景,无论是表现得多么的纯真和干净,其实都是为了这最后的一段,都是为了这最后的场景做铺垫。纯真也好、纯洁也罢,我想这一刻才全部地凸显出来。
故事是虚构的,但肯定带着时代的印痕。
作为上个世纪七○年代第一个冬天出生的我,对那个时代或多或少是有些记忆的。即便是不懂那个年代的爱情,但我敢肯定,那个时代的爱情,大抵是纯真的:没有门当户对的条件、没有物资金钱的追求,爱情里闻不到铜臭的味道,爱情里看不见势利的目光。
可如今呢?28岁的高知女性可以委身82岁的糟老头,俊俏时尚性感的姑娘可以下嫁恐龙似的老男人,男人的怀里可以搂着如自己女儿般年纪的小姐调笑,“小三”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更有不少年轻貌美的女孩甘愿充当二奶三奶,甘愿成为囚笼里的金丝鸟等等。前提条件是:要么你有钱、要么你有权、要么你有位。三者至少居其一。这样的爱情能纯吗?甚至连爱情也谈不上,莫玷污了这两个美好的字眼。
可问题是,纯的爱情,生命却是短暂的。电影中之于静秋和老三。生活中呢?真正纯的爱情,到底有多少到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