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一的例会上,我听着大家讲一些具体的工作,纠缠一些重复的事情,让我想起有必要强调几句,否则的话,每周开例会,每周都在就一些重复的事情扯皮,那不是我期望的管理,那根本就不叫管理。于是我强调了这么几点:一是报喜更要报忧。就是我们在通报相关情况时,要把一些存在的问题说出来,公之于众;二是部门内部负责人之间要常会商工作。各管一块是不错,但还要做到互通有无,不能形成工作壁垒;三是要实行走动式管理,部门负责人要常到班组、员工中走一走、问一问、查一查;四是不能就事抓事,应通过抓事形成规范的管理。
走动式管理。当我脑海里冒出这么几个字时,我想这肯定不是我的灵感。果不其然,走动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思(T. J. Peters)与瓦特门(R. H., Jr.
Waterman)在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名著《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一书。而这本书我是有读过的,想不到几年之后,这个管理概念在我的脑海中却扎了根。
走动管理(management by wandering
around,简称MBWA)是指高阶主管利用时间经常抽空前往各个办公室走动,以获得更丰富、更直接的员工工作问题,并及时了解所属员工工作困境的一种策略。
以我的理解,走动管理主要是对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提出的要求。
我们这种由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改制而成的企业,实际上是带有浓厚的官僚气息的:管理呆板,缺乏创新,形式主义严重,“三表”现象比比皆是。在企业管理上,一是无组织无人员对企业管理进行专门的研究,二是管理人员疏于管理方面的学习,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有行政命令的影子,有的甚至非常严重,三是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文化,都是人为制造的文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不为员工接受、不为社会认可的“伪文化”。当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高层管理者会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相反对这些却有着良好的自我感觉。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管理理念,使得我们这个企业的问题和毛病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下。
特别是现在,从上至下强调“公转”,所谓“公转”就是一切服从、执行上级的指示,就是如机器人一般根据指令行事。那么如何在这样的一种大的背景下实施走动式管理,还真是个问题,因为走动就意味着不是完全、绝对的“公转”。
我的想法是,我们倡导的走动,就是管理人员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瞎指挥,就是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瞎转,而是必须深入一线、深入班组、深入现场,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摸清员工的思想、脉搏,发现存在的困难、问题,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思路,带领员工一起“公转”。就是深入客户、服务对象中,听取意见和建议,宣传有关政策和常识,在互相结束中沟通、交流,达到互相理解,和谐一致。
走动式管理不是扰民扰班组,不是简单地转一圈、逛一趟,而是在转中、逛中,通过望闻问切,听取员工和客户心声,传达上级指示,宣传用电政策,发现矛盾问题,最终解决这些问题,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实施。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企业的员工作业劳动在现场,企业的矛盾问题集中展现的现场,不到现场抓管理,耳不聪,目不明,遥控器失灵。
当然如何确保我们的管理者真正走出办公室、走向现场、走进员工、走近客户,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考核控制机制。这当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