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了常电文学协会会长的这个差事,看来一下子还甩不掉,同时也是觉得可惜,刚开了头就让她死去,似乎有些残忍。可是要在百忙万忙之中反复地去催促稿件,感觉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原来大多数的所谓文学爱好者,其实只不过是伪文学爱好者罢了,以文学爱好者自居,或许是想让自己沾些文学的气息,好打扮成儒雅之士,或许骨子里依旧是十二分的俗气。当然社会上大多数标榜为真正的文学家,也许也是如此。所以我一直建议,芸芸文学爱好者最好谦称为文字爱好者。哪里看到过文学爱好者居然可以十天半个月不搞创作,写篇把文章的。
话说回来,如果反反复复催促还能交上篇把文章,也算还是不错的。比如我要说的这篇文章,其主人比许多自诩为文学爱好者的者,不知强多少倍。但遗憾的是,此人入错了门,活生生地将身体里那些活蹦乱跳的文学细胞一个个掐死,让中国失去了一个也许可以得到诺贝尔奖的好苗子。
在N个短信的压力下,终于给我交来一篇4000余字的文章,名为“赠怀才不遇者”。从头到尾读来,感觉还是说得在理,说得透彻,不过文字却是没有之前的几篇俏皮诙谐。读后不甚过瘾。
我是知道,文章其实是最不好评价的,也是不需评价的。想以前我们学语文时,老师引领我们将一篇文章翻来覆去地分段、写段落大意、写中心思想,甚至探讨文章写作时的背景、甚至作者的心态、所处的环境等等。现在想来,觉得真是好笑。因为许多的文章并不是我们分析时所描述的场景、心态,甚至作者压根就没有我们所分析的那么有深刻思想,也许只是一时兴起的文字涂鸦,却硬是被我们分析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要说的,“怀才不遇”虽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如果“怀”的是真才、是实才、是正才,终究是会“有遇”的,比如姜太公八十多岁遇文王,终究还是遇上了。其实“不遇”之“才”,并不是“才”,而是假才——比如假文凭,是虚才——比如注水牛肉,是歪才——比如鸡鸣狗盗、蝇营狗苟者。这样的假才、虚才、歪才,当然是不会“有遇”的。
我们经常说干部选拔要德才兼备,实际上就是指这个“才”必须有“德”,而这个“德”其实就是真、是实、是正。
我们千万不要嘘唏自己“怀才不遇”或为“怀才不遇”者鸣冤,我们首先要检讨自己是什么“才”。可惜红尘滚滚,很少有人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了。呜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