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燕博友的博文《看电影》,倒是勾起了一种回忆。因为看电影留在内心深处的印象或者说是痕迹太深了。
我在农村生活,可没有燕博友那样便利的条件,只要想看,总是可以满足心愿的,哪怕是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总归是有看的。而我们则不同,要看场电影,就象现在乡下孩子进城吃顿麦当劳或肯德基那样,并不容易。
看电影是启蒙之后,那时只有村里放电影,农户家办喜事什么的放电影则是八十年代的事了。我可以选择的可以看电影的地方有五六个村,本村村部离家有四五里地,其他村部离家远则八九里,近则二三里。当时还是摇把子的时代,通讯并不发达,消息一般是口头传播的。放电影一般固定在村小学的操场上,直接投射在并不雪白的墙上。当然“三人成虎”时候,白跑一趟也不少。但如果是需要拉银幕的,一般不会令人失望(因为是看见了银幕发布的消息),除非是电影拷贝没有拿到(当时要去长沙五家岭处的县电影院拿,长沙湘江北大桥附近)。
那时因为片源紧张,就那么几个片子在农村转,所以就有一种看跑片的的说法,就是一个片子这里放一卷,就拿到下一个地点放,我们就跟着片子跑。我总是喜欢跟在大哥哥姐姐后面,觉得蛮有意思,一个晚上跑两三个地方,一点都不觉得累,特别是有月亮的晚上,感觉好爽。不过也有跑失望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看“白蛇传”,一个晚上跑了三个地方,什么也没有看到。
也许我小时候崇拜警察,所以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抓特务的那种,就是一眼就可以分出好人坏人特务的那种。直到今天,我虽然对警察有点鄙视,但还是喜欢看抓特务的片子(不过是电视剧了),当然可能与自己的智商低有关,太复杂的看不懂。
记忆中几乎每看的一场电影,闭上眼睛一回想,依旧是历历在目,甚至一些细节,虽然时间依稀模糊。比如当年陪奶奶去看《杨三姐告状》的电影,那真是火暴,现在向来,那种片子在刚刚解冻的年代,似乎透露出中国公众法制意识在觉醒的迹象(我奶奶基本不看电影,那是一次例外,居然等了好久看晚上的第二场);又比如看《少林寺》,几乎是全家动员,而那个片子似乎是国产武打片的鼻祖。小时候过年时,我最喜欢到舅嗲家去,他家离电影院近,天天可以和小阿姨去看电影,看得都不想回家了。(本想写多写几个具体的,太多,算了)。
后来,看电影的时候多了,对电影仍是钟情,特别是读师专时,几乎每周有几场电影,虽是露天,但肯定是场场去看,过足了电影瘾。记得有次看什么莫斯科保卫战,硬是在寒风中坚持了数小时,至于打伞看电影、冒着雪花看电影、几个人躲在屋檐下看电影的事,也是不少。
如今进城了,看电影的时候倒不多了。除非孩子要求去看什么大片或什么儿童的,一般是不去,感觉总是电影或电影院缺少点什么,远没有当年的心情和心态,更没有了那种情调和情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