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内印象(旧作)

(2007-02-02 19:59:27)

河内印象

 

车出友谊关,经过海关,就进入了越南。大巴沿着新修的公路向河内驶去,一路上,青山、绿水、稻浪、耕牛、小桥、流水、蓝天、白云,不时掠过眼帘,大约4个多小时,就来到了越南首府河内市。

河内位于越南民族发源地红河平原中部,在红河与墩河汇流处,因其处于红河大堤之内,所以得名。虽然贵为首都,却无法感受到大都市的气息。远远望去,并没有高耸的摩天大楼,仅有的几幢高层建筑静静地孤独着。进城的那条公路虽为越南目前唯一的一级公路,但车子就是无法跑起来,来来往往的摩托车横行霸道,成为河内留下的第一印象。

城市不大,市区林木参天,湖泊星罗棋布,环境非常优美,有“万花春城”的美誉。市中心巴亭广场,类似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这里曾经是胡志明主席宣读《独立宣言》的地方。广场上有胡志明主席的陵墓,庄严挺拔,对面是越南国会大礼堂。四周有些欧式风格的橙黄色建筑,是原来法国人统治越南时建筑的,已经成为越南政府办公地。广场附近有主席府、胡志明居住生活的平房和高脚屋。高高的主席府大楼,两旁遍植芒果树的小路、郁郁葱葱的果园,锦鳞嬉戏的池塘……无不与胡志明在这里生活的那段平凡岁月密切相关。

主席府在法国对越南进行殖民统治时期曾是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府。1954年抗法战争胜利后,胡志明主席于当年12月住进了主席府。但是并没有住进主席府的大楼,而是把当年法国电工居住的三间平方打扫干净,作为办公室、卧室和餐厅。19585月,胡志明搬进了主席府庭院内新建的一栋高脚屋。这是一栋木质结构的两层建筑,外型与革命前胡志明主席在宣光省根据地居住过的傣族高脚屋相像。楼下四周没有围墙,用几根木柱支撑,中间还摆着一张长桌,周围有12把木椅,是越共政治局开会的地方。楼上是胡志明主席的办公室和卧室。

从越南政府后来修建的铁制阶梯上楼,透过窗户,我们清楚地看到胡志明当年简朴的生活寝具情况:办公室里只有一张小办公桌和一把藤椅,没有沙发。屋内有一个书架,摆放着各种书刊,其中有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理论刊物《学习》杂志和中国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书架上有一台旧打字机,胡志明经常用这台打字机打印书信和为报刊撰写文章。卧室里只有一张木板床,铺着凉席,摆着枕头和白布床单,床头柜上有一个小暖水瓶和小闹钟,都是中国产品。

高脚屋里设施很清贫,没有卫生间和自来水,更没有厨房和餐厅。胡志明用餐都得从高脚屋走到当年法国电工的平房内用餐。据导游介绍,胡志明生活非常朴实,日常穿着和普通农民没有两样。衣柜里只有一套黑色毛呢制服,一套棉衣和一双用汽车轮胎制底的“抗战鞋”、一双木拖鞋和几件越南农民日常穿的无领棕色布衫。看着这朴素的一切,令人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敬意之情。难怪,在胡志明逝世30多年后代今天,越南人民谈起他还总是充满一种崇敬。

河内湖泊众多,有西湖、还剑湖等,波光潋滟,美不胜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越南不少人信奉佛教,河内就保留了不少寺庙,并且一律用繁体汉字书写庙名和对联,置身期间,仿佛在国内一般。河内街道不少,过去,不少街道以集中交易的货物命名,如今仍保留了不少,如棉行街、纸行街、帆行街等。成为河内的一大特色。

夜幕降临的时候,大街小巷灯光闪烁,人流如织,来往穿梭的摩托车热闹着整座城市。河内的夜生活并不丰富,电视节目单调,还没有有线电视,频道也少,播放的大多数是西片或者中国电视,但翻译解说的只有一个人,不管剧中角色变化,翻译出来的声音永远是一种语气。年轻人衣着朴实,热衷于唱卡拉OK,跳DISCO,大多数人则是在小饭店里,喝着生啤。情形类似于80年代前期的中国内地。

河内作为首都,工业并不发达,走在大街小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商贸市场。因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居民没有工作,只好自己开店做些买卖。提篮叫卖声到处可闻。一个约莫十一二岁的少年让我搽鞋,我不同意,他就在一边磨蹭,趁我不注意,迅速用他的拖鞋“无意”踩我一脚,见我有怒气,赶快跑开了。外国人较多的旅游点,常见有儿童、老人向路人乞讨,他们几乎都会说几句汉语。

河内交通主要是靠摩托车。国际机场航线航班都少,铁路还是法国人修的窄轨铁路。城市公交线路少、车也少。大车小车摩托车全部来自进口。整个河内仅有一座规模也比较小的立交桥,据说,还是今年为迎接越共九大而建设的。不过,从行色匆匆的越南人民脸上,我们又能感觉到,革新开放给这个国家带来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