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之十)福州肉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样本
(2015-10-04 18:38: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分段文字 |
无论肉燕还是太平燕,都离不开那张“肉燕皮”。“打燕皮”因此被视为“独门绝活”,掌握这独门绝活的人就叫“打燕郎”。在“同利肉燕”老铺,这门技术已传承了4代人近140年,甚至在对个体经营管制得最为严厉的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期间,被吸收进集体企业当厂长的陈家第三代掌门人仍然在家中挖出一个深深的地洞,盖上厚厚的被子,悄无声息地打起了燕皮并把技术传承了下来。
1982年,随着允许个体经营政策的出台,百年老铺“同利肉燕”得以重新开张,陈君凡成为第四代掌门人。同年,这位曾因遭受歧视而痛失初恋情缘的“打燕郎”有了另一个身份:父亲。他几乎不假思索就给女儿起了名字:陈燕君,表达了对肉燕和孩子浓烈的爱以及期望。一个关于地方传统风味小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故事也由此开始。
“几百年来,作为‘打燕郎’,我的前辈及其他同行大都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人生目标不高,形象也不行,整天出力流汗、灰头土脸的,根本不是啥体面的行当,所以才有‘有女不嫁打燕郎’的顺口溜。现在到了我这代人了,我可不想就这样过下去,我要把它作为一个产业、一番事业来做。”提起当年,陈君凡仍然充满豪情。
这位不服气、不甘心的“打燕郎”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商标法的实施,使这个百年老铺首次有了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冷冻食品的流行,使围绕肉燕皮不断开发新产品有了可能。旅游业的兴起和对台对外交流的需要,使同利肉燕连同“打燕绝技”在各项活动和各种媒体中频频露脸。而各级政府对民族传统和地方文化的日益重视,则促使陈君凡不断挖掘、整理“肉燕文化”,并最终使之成为福州市的一张文化名片,跻身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此,“打燕郎”实现了几百年来一次“华丽丽的转身”,成了备受尊重和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无论到那里,一提起福州肉燕、太平燕,人们除了知道好吃,还知道它们包含有祈求天下太平、家家吉祥、人人平安的意思,是我们民族无时不刻不在寻找和平和谐幸福生活的文化象征。能把小吃做成大艺,且做得越来越风生水起,我爸爸应该算是成功了。”刚从加工场赶来的陈燕君正好接上了话题。
2012年11月9日,第十三届中国美食节开幕式上,第四代掌门人陈君凡在展示了他特意制作的一张宽7.3米、长20多米、重33斤的史上最大燕皮后,正式宣布封槌,把百年老铺完全交给了陈燕君,一位从小与音乐打交道、毕业于师大音乐学院、已是一个时尚乐团打击鼓手的80后女孩,引起了业界和文化界的轰动,被称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样本”。
“当初动员女儿来接班,内心里还是很矛盾的,一是这行当毕竟是‘粗活’,历来都是‘传男不传女’的;二是独生时代,那个家长不盼着独生子女成名成家的?让从小就做着音乐梦且越来越接近梦想的女儿来接这样的班无疑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但现实是自己体力精力一年一年在下降,再不抓紧培养接班人,就真的来不及了,要知道很多传统工艺就是因为年轻一代不愿学或学不精而失传,很多老字号也跟着消失了。”现已被女儿聘为“技术顾问”的陈君凡告诉记者。
“要放下钟爱的鼓槌,拿起笨重的燕槌,确实令人纠结。”陈燕君坦承,“开始时主要还是责任使然,认为做子女的首先应该孝顺父母,帮助父母实现他们的愿望。”
陈燕君真正沉下心来当“打燕郎”,是在帮助父亲整理相关资料之后。“通过整理,对家族创业史和肉燕本身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去看老铺和一只只肉燕,就都有了生命,有了故事,全都在那儿栩栩栩如生地讲述着我们家族也是我们民族的人生价值理念。”
于是,这位业内首位女性也是首位硕士掌门人一方面加快掌握独门技术,一方面加快创新步伐。“肉燕皮核心价值就在于纯手工加工,材料要精选,做工要到位,这是一定不能变的。而其他的则一定得变,随时代需求而变。”
本着上述想法,同利肉燕建起了“中央厨房”,开启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时代,每天生产的肉燕和燕皮已分别达到1000公斤和500公斤;开办了专门网站,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网购者已遍及海内外;出版了《同利肉燕传奇》、《穿过后街的百年槌声》等书,编排了“打燕舞”、“同利肉燕折枝詞”等。正在研发适合长途运输的罐头肉燕、真空肉燕和适合年轻一代口味的油炸产品;申请设立“大师工作室”,以吸收有兴趣的年轻人,培养出更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打燕郎”;建设同利网站、网上福州小吃旗舰店;等等。同时,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陈燕君也取得了一系列荣誉,已被推选为福建省闽菜技艺研究会副会长、亚太厨皇美食会荣誉会长等。
“‘槌声响世界、燕皮盖全球’是当年我老爸参加中国烹饪代表团出访时我送给他的,现在已经成了我对自己和这家老铺的未来展望。我的两个孩子小名就叫丝丝、皮皮,也都与肉燕有关,今后,希望他们也能真心喜欢上这一行当,把它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