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手里的金钱是我们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追求的金钱是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
--卢梭
【寻找通胀平衡】
一般而言,GDP大幅上涨表明经济状况良好,预示未来商品需求将保持强劲,应该推动商品价格;同样,如果CPI数据高企,则预示通货膨胀压力较大,投资者会买入商品,规避通胀,从而将商品价格推高。
不过,在经历了09年的大幅上涨后,商品价格已经反映体现并消化了基本面因素,充足的流动性成为支撑商品价格在高位运行的主要力量。一旦出现异常亮丽的经济数据,市场参与者最先想到的不是良好的经济状况所带来的需求,而是担心政府可能会出台相关措施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或者防止通胀,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对紧缩政策的担忧会盖过对商品需求好转的预期,从而导致商品价格出现短期的下跌。
这种被放大了的金融属性在对政策的担忧下往往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释放,并回归商品属性的本源。当市场参与者从“政策恐惧症”中缓过神来,将会把注意力转向商品的真实供求。这时,强劲的宏观经济增速所带来的商品需求增长,将重新给商品价格形成支撑,并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当然,这也促成了今年伊始至今商品市场的格局:易涨难跌;缓涨急跌。
【资金市场】
■观点:预计二季度货币政策调控将由“数量型”调控手段逐渐向“价格型”调控过度。
从货币投放角度来看,从1月18日至2月21日连续5周的央行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7570亿(由于1月份前2周表现为净回笼,因此未纳入统计范围);按照2010年开展的三期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招投标之和计算,国库现金投放为1000亿;外汇占款主要由FDI、贸易顺差和部分热钱构成,大致估计一季度外汇占款约为4000亿左右。以上三项因素合计,得到年初至4月9日的货币投放之和约13000亿。
从货币回笼角度来看,2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约3000亿;春节后周公开市场连续七周净回笼共计9360亿;根据央行公布的月度金融数据,初步估算前3个月新增人民币存款须缴纳的准备金为4500亿。以上三项因素合计,得到年初至4月9日的货币回笼约16800亿。
【水涨船高的上行压力】
■物价压力:经济偏热,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影响中国物价。
物价上涨的原因包括:南方旱灾及北方雪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剩馀劳动力不断减少;以及自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关注焦点已经转向新兴市场国家,所以更加依赖于原材料和能源,受债务危机等影响,西方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太可能轻易发生改变,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价格上升将是影响中国物价的长期因素。
■关于加息与汇改背后的博弈。
人们普遍预计,中国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开始加息,为它高速增长、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倘若仅仅是加息就能够对其经济进行降温;倘若仅仅是汇改就能简单地扩大购买低廉的大宗物资原材料、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的话……倘若硬币只有一面性的话,这些问题都不是个问题了;但若将此间问题联系在一起,则其复杂性博弈性程度将大大超出预期,当然这也是当前政策谨慎原因之一。
因为,在这些因素的背后是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价格通过汇改后的人民币将价格上涨风险转移,使其美元拥有了超额利润;同时被转移后的价格风险并不能在国内实现对冲。因为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只会使得价格愈发高涨;而看似对经济过热采取降温的加息政策却又不约而同地抬高了资金成本,而被抬高了的资金成本却又进一步提升了价格的水平,而被提升了的价格水平却又给对手落下一个口舌,暨被证明我们有强劲的需求;而这种强劲的需求必将导致外部原材料价格进一步走高……。
【风险泡沫下的投资生活】
■观点:金融,无论是其上行还是下行,都将是超现实主义的。
■下一个泡沫风险:财政拨款债务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科学的逻辑使得在充斥着非线性和不完美市场的现实世界环境中,从原则上讲,同样的基本面因素可以支持类别截然不同的均衡;价格是由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形成的冲突并将矛盾转化的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反映。
以决策依据作为投资收益而言,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觉察出具有系统危险性的偏离经济基本面的迹象,因为它们对于经济稳定性构成的威胁,不仅仅是价格的波动,更多地取决于投资者如何调整自身的预期。
即使信息不充分也要尽量做恰当的决定。虽然许多信息都是无用的,关键是怎么把握现有的信息,把焦点集中到最重要的问题上。经验是一种财富,不得不承认,直觉也是经验的累积,关键是如何在直觉和经验间取得平衡。参与竞争性投资、保持流动性、备足现金、放慢投资脚步、品味午后红茶、享受四季变化带来的生活,或许能让投资者保持相对理性。
■商品三大指标体系:海运指数/原油指数/CRB指数尚处在通胀蛰伏期运行中,沪燃油已摆脱次贷危机的拐点,沪胶正考验次贷拐点的夯实,强麦由于可能出现的单产峰值的下滑而异动,美棉与郑棉联袂而动,LME铜与沪铜刚刚步入次贷拐点,钢坯/冷轧早于螺纹2周前出现滞涨并调整。5月12日-19日商品将见到高点并由此形成见顶下滑时间之窗,调整周期预计3-4周时间;经济复苏在通胀预期的阵痛中缓慢进行。
作者:touziboyi@sina.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