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观察:重回历史(2008-7-9)

标签:
投资博弈索罗斯价值投资金融炼金术上证指数个股强庄最优化选择财经 |
分类: 股票市场-2008年交易记录 |
早年记得大概是在96年的时候,当时市场上鲜有关于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之类的著作,更何况对于现金流贴现在实战中具体运用。或许笔者的智力水平也仅限于对艺术类的执着,却在数学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在无奈之下,笔者请求当时的上海大学的数学教授给予帮助。而我只作了把对著作中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以及对应的数据进行了归类。在最终在求得完美数据后对当时所有上市公司进行了一一率选,至今记忆忧新的仍然是“湖北兴化”,这是当时所有上市公司中唯一能用西方数学逻辑公式计算出来值得价值投资的公司。而事实上,这也是我初次尝试价值投资并对价值投资深刻理解的开始,最终在合理的估值范围内我清仓了所有利润,得到了客观的回报。从几何起,开始对价值判断以及市场中的“市场因素”有了新的认识。
在自我的实践过程中,把经过了市场检验过后看似正确的方法与大师们的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更加增进了我们交易的自信和能力。在经过了近20年的投资生涯后,从短线炒手到狙击个股,又从狙击个股到价值投资,又从价值投资回归到更高级别的博弈方法论,历史似乎走到了一个尽头,出现了一个周期的轮回。而在这个的周期轮回中,重启希望之门或许对从事投资工作能有更多有意的价值和理解。
当我把被我翻烂的《金融炼金术》再次打开时,一切依然是新鲜和充满无穷智慧。我就像一个虔诚的信教徒一样,沉浸在智慧与时间的空间里。
抽象和务实。
书曰:“抽象的线索发端于先。我对抽象问题的强烈兴趣萌生于自我存在的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当时我将理解行为本身看成是所要理解的中心问题,然而理解自我只是一种奢望,这是因为,要获得某种类似于知识的东西,至少要能够在主观和客观之间做一个界定,但就理解自我这一问题而论,两者却是一体的。思维活动本身就是思维对象的一部分,从而思维活动缺乏独立的赖以裁定的参照点--即缺乏客观性。”
索罗斯从另一个侧面加以说明,投资不是科学,更是门艺术。而这门艺术的发端来自于自我心理的强化。这就好比对女性的美的界定标准究竟是以什么为评判标准的?是美貌?是身材?是智慧?还是内在品行?
即使是单独就美貌而言,究竟是以瓜子脸、樱桃嘴、杏仁眼,还是其他?究竟是以拼凑起来看整体,还是以局部来衡量呢?一切尽在欣赏者的鉴赏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参与者的思维活动。
那么,股票市场的价值评估又如何呢?股票市场的市场取向又如何呢?站在2006年看过去,上证指数00年2214点、04年1734点是道不可逾越的铁顶;站在2007年看过去,当时的上证指数2214点、1734点已经沦为了整个历史进程中的沧海一粟,至少到目前位置看,仍然是个底部,那么站在2008年乃至2010年,甚至更远的将来看现在,市场又将是怎样的呢?
关于高抛低吸的伪命题。
例如,上证指数2007年11月23日,5日均线与10日均线形成死叉,技术派认为市场要下跌。结果呢,回过头来看市场的确是进行了惨烈的下跌。于是技术派扬扬得意的认为自己的正确性,以致于许多投资者都普遍认为当时应该止损出局。事实果真如此吗?站在当时的立场,技术派难道真的可以做到未卜先知吗?仔细看看530行情,一切的技术派都在5日均线和10日均线形成死叉时看空市场,那么市场在7月20日以后的上涨又说明了什么呢?在530那段时间里,事实不是正好应证了“引无数空头尽折腰”吗?回过头看07年3211点位置被多头强势突破时,又有多少空头倒在自我的意识中呢?基于事后的分析就像是经济学家一样,分析永远都是很清晰的而且都是正确的,但是投资需要的是用未来来证明现在的正确性,而关于这一个命题再次揭示了市场的不可测性以及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假设命题的再次否定。
经济学的科学性的伪命题。
书曰:“在大学里我攻读经济学,但经济学理论带给我的惟有失望。它非但未能解决前述问题,反而百般掩饰,避之犹恐不及,其原因在于经济学渴望成为科学,而科学是被设定为客观的。如果承认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过程的参与者--缺乏客观性,则经济学的科学性将是难以成立的。基于经济学中的科学方法论统一原理,即适用于研究自然现象的方法和标准同样页适用于社会事件的研究。”
这个原理本身就存在着瑕疵,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事件包含了思维参与者,而自然现象则没有。由参与者的思维活动所引发的问题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没有对应者,最相近的类比是在量子物理学中,科学观测受到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的约束,但在社会事件中,构成不确定的要素的,是参与者的思维本身而不是外部观察者的干扰。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构成了一系列的事实,还应该包括参与者对事实的认知。在投资市场中,因果链同样并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的过程。如果在事实和认知之间存在某种对应或等价关系的话,这当然不至于会产生任何难以克服的障碍,不幸的是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因为参与者的认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本身取决于参与者认知的范围,因此不能看作是事实。
参考上图,事实上基于该股的市场参与者的思维行动(主力以及投资者),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均会对市场的走势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撇开该股强庄的运作定势,那么该股主力运行节奏完全是视大盘运行的节奏而采取相应的动作,即大盘跌,该股也跌;大盘涨,该股也涨。
反之,该股主力喜欢逆势而动的话,则参与市场的散户投资者则要把目光盯在1号位置以及2号位置的调整上;因为从该股的原有的定势上这是一个强势69模式,而这种模式的确立目标位置犹如笔者前期的博客所讲,所以基于市场我们散户所能看得见的支撑位置角度,后市调整完毕会在此重新向上确立涨势。可问题是,这些的分析以及观点仅仅是站在一个自我思维的角度,即使我们判断对了行情方向,而由于主力的狡诈,即不发动1号2号位置的攻击,而是直接从现在杀跌至3号位置;而后在所有投资者都失去市场兴趣的时候再度从3号位置重新确立涨势;又或者直接结束本轮行情呢,投资者也因此会失去或踏错时间与空间的节奏。由此可见,投资并非是普通投资者所能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是一个认识与反认识,否定与反否定的自我实践过程。而普通市场参与者只能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而在对于思维模式的考量上也只能是仅限于一个大致的逻辑框架。因为市场没有“精确”的定论。
经济学理论引进了理性行为的假设企图避开这个问题,它假定人们可以在有效待定选项中作出最佳选择,但是作为认知的待定选项与事实之间的区别却莫明其妙地被取消了,其结果是一种极其优美的酷似自然科学的理论结构,只可惜不切实际。在理想世界中,参与者拥有完备的知识,从而产生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均衡,但在真实世界中,存在的只是不完备的理解和无可企及的均衡,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所谓的在今日看来是强势个股的机会选择上,不代表着明天或后天依然是强势走势的原因;而今日不被看好的个股走势上,也不代表明天或后日不奔涨停;市场里没有最优化的选择,只有相对优化选择。当然这也造成了基金是大散户的命运了。
关于索罗斯务实经验:生存。(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