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经要闻 |
l
钢价上涨后,对钢铁业产能过剩的争论又起。
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产能过剩典型的钢铁业,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产业主线”,只是被一些市场因素“掩盖”着,显得模糊不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钢铁业将会长期在大起大落的“轮回”中积累更深的矛盾。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不能成为一顶“戴”在钢铁业头上固定不变的“帽子”。在产能过剩的“紧箍咒”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产业无法发展。而且,就在产能过剩的这顶“帽子”下,生产了这么多钢“也都卖掉了”,钢厂日子也很好过。持此观点者强烈要求为钢铁业“摘帽”。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首先应当看到钢铁业近年来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已转向负增长,这初步表明钢铁业后续产能增长将趋缓;河北等省份已公布淘汰落后产能的时间表和具体目录,表明结构调整已有实质性步骤;宝钢、鞍钢、沙钢等各类钢企品种结构调整步子在加快,品种钢比例不断上升;钢铁业投资正向提升附加值的轧钢等后道工序集中,表明投资结构也在趋向合理。
但是产能过剩问题还是不能小视。根本原因是中国钢铁业整合尚未取得全局性突破;上一轮产能扩张的“后遗症”还处在消除梳理的起步阶段;产业集中度偏低导致的企业不理性市场行为还普遍存在,在这轮钢价上涨过程中,就有不少中间商“互搬砖头,抬高价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