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学经典尔雅爷爷孙子 |
分类: 我的著作 |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细说起来,“初”指裁衣之始;“哉”指草木之始;“首”(即头)是人体之始;“基”是筑墙之始;“肇”是开门之始;“祖”是人类之始;“元”即人头,跟“首”一样,也是人体之始;“胎”是人生之始;“俶”是品德最高者,也可引申出“始”的意思;“落”是指庙堂等宫室落成;“权舆”是草木迂曲出土,即植物生长之始——总之,都是开始的意思。
不过《释诂》《释言》《释训》这3篇还是有所区别的,《释诂》多收名词,《释言》偏重收形容词,而《释训》所收多为描写事物情貌的词语,其中有不少出自《诗经》,还净是叠音词。
以下的篇章,则带有百科辞书的性质。像《释亲》,主要解释亲属关系。举几个例子看。古人重视亲族关系,远近亲戚各有称谓。《释亲》篇解释这些称谓,又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等。如开篇的两条:
前一则说:父亲称“考”,母亲称“妣”。譬如形容人难过痛哭,说是“如丧考妣”,即“像是死了爹娘一样”。后一则说:父亲的父亲称“王父”, 父亲的母亲称“王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祖父、祖母(或爷爷,奶奶)。再往上是“曾祖王父”“曾祖王母”,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曾祖父、曾祖母(或太爷、太奶)。再往上是曾祖王父、高祖王母,今天可称高祖父、高祖母……
今天男子娶妻,称妻子的父母为岳父、岳母(或丈人、丈母娘);从前则不同,称“外舅”“外姑”。
反过来,“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唐代诗人朱庆余有诗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写的便是新娘子入门第二天早晨将要拜见公公、婆婆的情景。
另有《释宫》篇,解释跟房屋、道路、桥梁等土木建筑有关的名词。其中还包括屋室内外各个部位的名称。如在一室之内,西南角叫“奥”,西北角叫“屋漏”,东北角叫“宧(yí)”,东南角叫“窔(yào)”。——古人常说“不愧屋漏”,并不是说下雨房子漏了也不惭愧;而是说君子独自一人呆在屋子西北角没人见到的地方,也不干坏事、不起恶念,做到问心无愧,这又叫“慎独”。
《释宫》中还有涉及道路名称的词条:
有意思的是,少量衣物和食品的名称也归入《释器》中,大概《尔雅》编纂者认为衣食也是为人所用的“器物”吧。
《尔雅》中有关动物的词语要比植物的多,又分为虫、鱼、鸟、兽、畜等篇。虫即昆虫,其中的“螜”(hú,蝼蛄)、“蜚”(蟑螂)、“蜩”(tiáo,蝉)、“蛣蜣”(qiè
对一些害虫的描写,也十分准确。如:
《释兽》篇中罗列了各种动物名称,如麋、鹿、獐、兔、野猪、老虎、豺狼、狐狸、狗熊、犀牛、猴子、猩猩……简直就是个动物园。有意思的是,有一种“貘”,训释为“白豹”。后人作注说:“似熊,小头,痺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并说“出蜀郡”——原来“貘”便是被今人视为“国宝”的大熊猫,两千多年前的先民已开始注意这种珍稀动物!
《尔雅》原本是语言工具书,跟儒家经典不在一个层面上。然而它又是研究经典不可或缺的帮手。久而久之,《尔雅》也升格为经书——它进入经书序列,比《孟子》还要早些呢!
今天收字最多的字典,收汉字五万六千多个,是《尔雅》的十几倍,标音、注释也比《尔雅》完备得多。然而当我们俯首翻查这些工具书时,别忘了偶尔抬头向书架上的《尔雅》致敬:它是今天一切辞书的老祖宗,在儒学群经中稳稳坐着一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