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成林——您的奖章拿到了吗?

(2020-10-29 12:23:09)
标签:

病房

老者

丁香

奖章

分类: 社会

    民间习俗,人逢本命年要系红腰带、穿红袜子;这看似迷信,我却以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我三十六岁那年就大病了一场,吐血住进医院。幸而有惊无险,诊断结果是“胃粘膜下垂”,住院半个月,也就康复了。

    住院时,病房里有一老一少两位病友。年轻的姓王,是个青工,忘记是什么病了。老人姓陆,奔七十了,是老病号。据他讲,得的是“肺脓疡”,住进来已经两个月了,颇有些以院为家的感觉,待我如同接待到访的客人。

    老人举止从容儒雅,饱经世故又不失真诚热情。因见我一日未进食,特地讨了面汤与我喝。翌晨又拿出自带的糖和鸡蛋,用米汤冲了端给我。我在日记中写道:“百般照料,如父之于子”,应是当时的真实感受。

    陆成林——您的奖章拿到了吗?老人热爱生活,用一玻璃罐头瓶养了两枝丁香,想是从花园里折来的,绿叶纷披,淡紫色的两簇骨朵中,已有几小朵绽放,香满一室。老人爱聊天,饭后黄昏聊起身世,原是邮电部的干部,62年身体不佳,申请离职。不顾机关再三挽留,仍旧坚持办了离职手续。当时想得挺好:儿子都已工作,自己还有一所房子,每月有几十元租金,可以安度晚年。孰料四年后风暴骤起,来势汹汹。老人于是潜归老家承德,那里有一侄子是军队复转干部,主政一方,因得数年安然无事。

    话题聊到京剧,老人是个行家。说曾在上海与名花脸金少山熟识。金少山告诉他,裘盛戎将来必红。老人于是又与裘盛戎来往,过从甚密。复感叹说:“裘盛戎死得早,太可惜了,若活着,应该七十一了。”我因家父喜京剧,故对梨园逸事也略知皮毛,与老人不时应答。老人谈兴更浓。又讲到与小王玉茹相熟,王的女婿是马长礼,即《沙家浜》中刁德一的扮演者。

    再往前回忆,原来老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就读于宏达中学。毕业那年,正值七七事变。身为热血青年,他奋身参加了南下请愿团,一度受阻于济南,在街头宣讲抗日。日后还参加了抗日战争……说到这里,就不多讲了。

    我入院的第五天,老人就出院了。临别时颇为依依,竟像是多年的老邻居、老朋友。——老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席话,是他临出院的头天晚上讲的。原来他在抗战期间投笔从戎,参加了空军,职衔为中尉。抗战胜利后仍留军中任职。解放初,他由上海来北京,见东郊民巷设有接收站,专门接受前政府军政人员,登记收编,以待分配。他到接收站转了一圈,低头想想,没有登记,转身登上火车,去了济南……他的这一决定,让他日后少了许多麻烦……

    出院时,老人的儿子来接他,如今他跟次子同住。他本来说好过两天来看我俩,却爽约了。我那时虽然三十好几,但人情世故上仍不免学生气,当时陆成林——您的奖章拿到了吗?还有些耿耿。日后才渐渐明白,一位走南闯北、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中这样的场面不知经历凡几,所谓“来看”云云,只不过是一种礼节上的承诺。不过我宁可相信,在那抗战功过尚未分明的年代,老人最终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是否也存在着某种顾虑?

    我算算,老人应是1918年生人,当时已六十七八。如今三十五年过去了,应该早已不在人世了。那年颁发抗日奖章,不知老人赶上没有?我从他的病历上瞥见,他大号“成林”——陆成林,一个和我擦肩而过的平凡老者,我肉眼凡胎,没认出他是个英雄;他似乎也并未以英雄自居,但求不被打入另册、将功做过……

    (本博客文章均为首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插图来自网上,一并感谢,不另注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