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六十年前幼儿园的“教具”竟是它!

(2017-06-05 17:12:42)
标签:

幼儿园

痰盂

蒙养教材

临时工

分类: 社会

从我家窗口可以看到小区里的幼儿园,楼高三层,外墙涂料色彩鲜明,每隔两三年便要粉刷一次。宽阔的塑胶操场上,孩子们玩得那么开心。教师们也五六十年前幼儿园的“教具”竟是它!
都和霭可亲;常见一位身材高挑的黑人女教师用英文领操,因为园中实行双语教育。——好是好,就是学费不菲,名额紧俏。

听说适龄儿童进一所好幼儿园,不比高中生考入一所心仪的高校容易。一般幼儿园虽然也都不错,但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看孩子”的,仍不在少数。甚至阿姨素质低下,对幼儿横加虐待的,也时见媒体披露。

从前又如何?也好不到哪儿去。不止一位亲朋谈起五六十年前上幼儿园的印象,五六十年前幼儿园的“教具”竟是它!阿姨图省事,孩子一入园,每人发一只痰盂(俗称“尿盆儿”),令其解裤端坐,一来免得乱跑生事,二来省却便溺时照顾之劳。甚至有孩子因“犯错误”而被罚坐一天,被家长告到主管单位的。

屈指算来,现代幼儿教育传入中国已逾百年。中国最早的“蒙养院”(后又称幼稚园、幼儿园)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我曾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小学课本,其中谈到女子宜于从事的职业,便有“蒙养园保姆”的选项。

在课文《蒙养园》中,作者介绍了幼儿园创设的历史,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庶活泼之中寓节制之法”,使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唱歌等活动,做到“起居以时,行止有节”,养成“健全无病之身心,守法爱群之习惯”。

五六十年前幼儿园的“教具”竟是它!进入20-30年代,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幼儿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可观成绩。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专书,看看这些书名:《幼稚园的演变史》《幼稚园的社会》《幼稚园的自然》《幼稚园教材研究》《幼稚园的故事》《玩具与教育》《幼稚园的卫生教育》《幼稚园的管理》……

拿《幼稚园的卫生教育》一书来说,全书十二章,“总论”而外,又有“幼儿与成人的差异”“幼儿的缺陷”“传染病及防治”“体检及矫治”“清洁”“饮食”“睡眠”“运动”“姿势”“心理卫生”乃至“性卫生”等——兼及身心,无微不至;真正做到“以幼者为本位”“以儿童为中心”。

这些书的编纂,离不开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王云五等一批儿童教育家及文学家、出版家的参与和推动,又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儿童书局等几家大出版机构精心策划印制,一经推出便不胫而走。连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儿童书的出版在二十年代就达到了相当高的国际水平!”不过这位日本出版家又感到歉疚,因为正是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风头正劲的儿童书出版事业受到毁灭性打击!

五六十年前幼儿园的“教具”竟是它!以后连年战乱,幼儿教育的研究及实践若断若续,这才有了后来“看孩子”“坐尿盆儿”的粗鄙化趋势。尽管几十年来,新中国为幼儿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但作为十几亿人的大国,今天的幼儿教育仍显薄弱。我家门前颇为豪华的双语幼儿园,毕竟不是人人能进的。而从种种“出事儿”的个案可知,那里的幼儿教师往往素质不高,甚至由“临时工”充数,八成连一本幼教理论书籍都没读过。

前不久,在网上淘得一套近年再版的1930年代“幼稚园教育丛书”,因销路不畅而打折“狂甩”,新书八册仅售三十几元!我不禁感叹:人们这是怎么啦?是这些知识“老掉牙”不值一读呢,还是离我们太远,懒得去追?——也对,人是有惰性的;如果不读书照样可以混岗位、拿奖金,谁又乐意读那“劳什子”!

(本博客文章均为自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