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小学生的慈善知识

标签:
小学课本慈善古代西国杂谈 |
分类: 教育 |
按:中国古代有慈善活动吗?现代慈善事业与古代慈善事业有何不同?让我们从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中寻觅相关知识。
第3册第26课 慈善事业(一)
原文:
古人有言:“民吾同胞,鳏寡孤独①,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②。”今将力拯其颠连,使人人各弥缺憾③,而共享乐利,非赖慈善事业不可。
其在我国,收贫家儿女而抚之;与乳哺,则有育婴④;而教之使诵读,则有义塾⑤;暮年无所于归,则有养老⑥;寡妇不能自活,则有恤嫠⑦。寒施之衣,饥饲之粥,疾病予之医药,死丧为之棺椁,皆所谓慈善事业也。至若分田立庄,以赡家族⑧,筑桥置渡⑨,以通津梁⑩,凡事之以“义”称者,亦其类也。
其或天灾流行,灾情较重,则有醵金以拯济难民者⑾,名曰义赈⑿。近且不分畛域⒀,合中外而并筹之。人赈我灾,我亦赈人灾。盖我国之慈善事业,固愈推而愈广矣。
注释:
①鳏(guān)寡孤独:鳏指老年无妻者,寡指老年无夫者,孤指幼而丧父者,独指老年丧子者。②颠连:困顿,困苦。无告:有苦无处说,无助。③弥:弥补。缺憾:不完美,令人遗憾。④育婴:这里指专门收养弃婴的育婴堂。⑤义塾:免费的学堂。⑥养老:这里指养老院。⑦恤嫠(lí):这里指专门救济贫苦寡妇的恤嫠会。⑧赡(shàn):赡养。⑨置渡:修建渡口。⑩津梁:桥梁。⑾醵(jù)金:凑钱,集资。⑿赈(zhèn):救济。⒀畛(zhěn)域:范围,界限。
译文:
古人说:“百姓就是我的同胞兄弟,鳏寡孤独就是我同胞兄弟中孤苦无助的人。”今天要下力拯救这些孤苦无助的人,让人人都能弥补欠缺,共同享受幸福,就非靠慈善事业不可。
慈善事业在我国的表现,有收养贫家儿女而抚育的;需要哺乳的,则有育婴堂;进行教诲、令其读书,则有义塾;老年无家可归的,则有养老院;寡妇不能自谋生计的,则有恤嫠会。冷了便施予衣服,饿了就施予粥饭,有疾病就给予医药治疗,死了就施给棺材,这些都属于所说的慈善事业。至于分出土地、建立农庄,用以赡养家族;架桥梁建渡口,用以疏通交通,这些事凡以“义”称呼的,也都是这一类。
此外,或有天灾流行、灾情严重的,便有人聚资以救济难民,称作“义赈”。而且近年已经打破界限,中外合力筹划赈灾事宜。别国参与赈济我国的灾荒,我国也参与赈济别国的灾荒。总而言之,我国的慈善事业已经越来越推进、发展。
第3册第27课慈善事业(二)
原文:
若西国所称慈善事业,则又教养并重,务使人人各能自立。如贫家子弟不能就学,则筹公费以教督之,有若孤儿院。过学年矣,使分占一艺①,得以谋食,并推及于误蹈法网者②,有若习艺所③。又推及于生有痼疾者④,有若盲哑学校。他若抱病为之治疗,有若医院。不治之疾,为之安置,有若疯人院。察其用意,进而愈深,且列为地方自治之要政。通都大邑⑤,僻壤偏隅⑥,莫不普及。
虽然,以上云云⑦,其为慈善,无一不有赖乎财。彼力或不逮者,岂遂无慈善可为乎?苟能劝善规过⑧,因人而施,引之于正,则其慈善,虽不必有事迹可见闻者,亦蒙无穷之惠⑨;欲为慈善者,慎勿以力不足自诿也⑩。
注释:
①占:据有。②误蹈法网:这是对少年人犯罪的委婉说法。③习艺所:学习劳动技能的机构。民国初年的习艺所往往收容犯有轻罪的人。④痼疾:难以治好的疾病。这里专指盲哑者。下面的“不治之疾”,又专指神经方面的疾患。⑤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大城市。⑥僻壤偏隅(yú):偏僻的地区。隅,角落。⑦云云:如此,这样。⑧规过:规正过失。⑨惠:好处,恩惠。⑩诿:推托。
译文:
像西方国家所说的慈善事业,则是教导和养育并重,务期让人人都能自立。如穷人家的孩子不能上学的,就筹拨公费来教育督导他们,像孤儿院就是这样的地方。如果超过入学年龄,便让他们分别学一种手艺,能自食其力;并由此扩展到那些有犯法行为的年轻人,像习艺所就是这种地方。再扩展到有天生疾病者,像盲哑学校就是这种地方。其他情况,如果有病,便为他治疗,像医院。有治不好的疾病(如精神疾患等),为他安排处所,像疯人院。考察人家的用意,把慈善事业推向纵深,并且列为地方自治的重要政事。无论四通八达的大都会还是穷乡僻壤,无不普及。
虽说如此,以上所说这些,作为慈善事业,无一不靠财力的支撑。那些财力不足的人,难道就没有慈善事情可做了吗?如果能够劝人行善、教人改过,对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方法,引导其走正路,这样的慈善,虽不一定有突出事迹可以传扬的,但也使人蒙受无穷恩惠。因此,有心做慈善的人,千万不要以自己力量不足为由自我推诿啊。
简评:
这两课是女子高级小学课本第三册(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内容,介绍古今慈善事业,因篇幅较长而分为两篇,前一篇介绍我国旧有的慈善活动,后一篇介绍“西国”的慈善事业。
我国自古就有慈善事业,文章开篇所引的“民吾同胞”一段话,出自宋代张载的《西铭》。文章借此指出,我国古代的慈善活动即对鳏、寡、孤、独的救助,目的是“使人人各弥缺憾,而共享乐利”。
中国古代有各种慈善救助性质的机构,如育婴堂、义塾、养老院、恤嫠会。此外对贫困无助者施衣舍粥、提供医药丧葬等救助,以及针对家族、社会的种种公益活动,天灾流行时的赈灾之举,也都属于慈善活动。
近代的慈善事业,则对欧美诸国的做法有所借鉴,主要是“教养并重,务使人人各能自立”,使之常态化。也就是说,不仅限于对受助者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使之接受教育、学习谋生手段。又根据受助者所患疾病给予专门救治(如盲童及聋哑儿童送“盲哑学校”,患精神疾患者送“疯人院”等)。
文章最后不忘宣讲慈善精神,指出举办慈善事业固然需要充足的财力,一般人难以胜任;然而对周围的人“劝善规过、因人而施、引之于正”,也是慈善之举,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一篇“说明文”,同样可以有教育及感染的作用。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