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贵在反思

标签:
文化老人反思 |
分类: 文化•历史 |
走在街上,偶一回眸,见商店玻璃窗里有个白头发老头挺眼熟,定睛一看,原来就是我自己,感慨顿生!
结婚时的情景,好像就在昨天。单位的陆主任因事缺席婚礼,第二天独自登门道贺。他为人坦白、办事爽快,在单位里独挡一面。我见他额头渐宽、黑发中已现银丝,冒昧地问“贵庚”,他操着河南口音回答:“三士揪(三十九)”!当时听了,心头一凛;我那年二十几,想着还得消磨多少岁月,才能攀上他站的那座山头?
不想岁月如梭,不但“三士揪”的山头在不知不觉间飘过,就是“司士揪”、“屋士揪”也都飞快甩在身后……如今立定回首,早已是“一览众山小”了!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敬老尊贤。在孟子的盛世蓝图中,人民富足知礼的重要标志,即“五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者可以衣帛矣”(《梁惠王上》)——因为古人知道,随着年龄增长,人的体能不断下降;“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礼记·王制》)
中国文化敬老的原因,粗想可以总结为三条。首先,老人是弱势群体,社会的救济机制和道德天平有义务向他们倾斜。而对弱势中的弱势,如老而无妻的“鳏”、老而无夫的“寡”,历来更是照顾有加的。几乎儒家所有关于“王道”和“仁政”的纲领,都不忘提到对“鳏寡孤独”的特别优待。
其次,敬老还是对老人曾经的付出予以回馈:他们不仅给了晚辈生命,还日复一日辛苦劳作,上赡父母、下抚儿女,使家庭、家族得以延续壮大;当他们年老力衰时,理应得到晚辈的赡养和尊敬。
其三,老人经历漫长的人生岁月,盐也多吃几斤、跤也多跌几回,积累了数不清的经验和教训,足以充当年轻人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颠扑不破的民间真理。
如今这三点,却都有些变化。即如第一点优待弱势群体,我所居住的城市搞得相当不错:老人到六十五即可免费乘公交;人过八十,每月还发给专项补贴券,可用来理发、洗澡、下馆子……“食肉衣帛”早已不成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们深深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第二点,说到晚辈回馈,情势也有所改变。如今许多退休老人身体硬朗、经济宽裕,没事还要爬爬山、跳跳舞,一时半会儿还用不着子女照顾。相反,倒是精力充沛地忙着到公园“相亲角”替儿女张罗婚事;大把掏钞票替儿女交购房首付;儿女结婚生子,老人又主动请缨研究“孙子兵法”(“照看孙子外孙”之谓也);遇上儿女啃老的,老人也都无怨无悔——也是,太平盛世、人寿年丰,耄耋翁妪随处可见,为家庭作贡献的期限能不相应延长吗?
不过说到第三点,我却有些惭愧:自己虽然年纪一把,但何德何能、能为年轻人指导、引路?虽说在教育界“混饭”多年,可底子厚薄,尚能自知。唐诗宋词虽也背得几首,一张口,还是“金猴奋起千钧棒”说得顺嘴;传统戏剧也能唱得几段,可最熟的不是“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而是“这个女人不寻常”……读小说、看电影,有人被人性感动得鼻涕眼泪,可我看着看着,脑筋就急转弯到“阶级斗争”上去了……
六十年的光阴,可以培养成功风度翩翩的儒雅君子,也足以养就终生难改的一身陋习——有谁教过我在公共场约束自己?我们那时只知道“砸烂一切旧秩序”、“造反有理”!有谁启发过我的善良本性、仁爱之心?有很大一阵子,我们视“人性”为毒药;谁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意味着他也快被取消“人”的待遇了!
一块新鲜的牛排在酱汁中浸泡了三天三夜,还能复原吗?何况我们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想把酱汁挤干净。——如今条件好了,有些老年人颇能与时俱进:染头发、穿花衣,重养生、勤锻炼……小区每晚都有一群人(老太太、半大老太太居多,也有老头)练操跳舞、热火朝天;移动音响震耳欲聋,伴奏乐曲多半是老歌:《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紧闭窗户仍能隐约听到。
我不由得想:他们跳累了回家,洗个澡哄孙子睡觉时,嘴里是否还哼着这永不过时的曲调呢?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系网上借用,与博文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