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孔子为政曾点大同小康文化 |
分类: 儒家文化 |
有一回,孔老夫子召集学生上讨论课。夫子说:我比在座的都痴长几岁,不要因我在场而拘束啊。你们平时总抱怨:没人了解我。假如有君主看上你,你打算怎么做?——这话犹如问学生:你们各位有啥人生规划和梦想?
生性豪爽的子路总是头一个发言:有个拥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面临战争和饥荒的威胁,让俺治理,不出三年,举国上下人人勇武、个个明理!
夫子微微一笑,又点着名问冉求。冉求说:(大点的国家我治理不来,)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一块地方还差不多;让我治理,不出三年,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至于礼乐教育,那就要另请高明了。
接下来是公西赤发言:我只是学着干罢了:在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的庄严场合,穿戴好礼服礼帽,当个小司仪,我愿足矣!
夫子又转向第四位:曾点,你呢?——曾晳(曾晳名点)正在鼓瑟,不慌不忙结束了乐章,起立说:我比不上他们三位。夫子说:不妨,各言其志嘛。
曾晳说:暮春天气,换上春天的单衣,招呼五六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中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里去,如此而已!——夫子受了感动,慨叹道:我赞成曾点!(《论语·先进》二六)
我读《论语》至此,也很感动。不过感动之余又有小小的疑惑:孔老师是不是有点偏心眼儿呢?曾同学的回答分明跑了题,不是吗?孔子前头问:如果有人了解(并重用)你,你会怎么做?这如同出了一道口头作文题——“我的从政梦”。子路、冉求、公西赤都中规中矩做了回答;唯独曾晳,心不在焉地在一旁鼓瑟;(孔老师上课还要背景音乐吗?)及至被老师点名,竟又撇开“我要从政”的话题,大扯“我爱春游”的闲篇儿,孔老师居然还给打了最高分,这让另三位同学情何以堪?
曾晳描述的,是暮春上巳日游赏踏青、沐浴“祓除”的情景(“祓除”是古代除灾求福的祭祀。祓读福)。朱熹就说:暮春时河水尚冷,不过沂水边有温泉,所以洗浴不成问题。朱子进一步解析:曾晳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应顺乎人性、摒除奢望,从平凡生活中感受乐趣,与天地万物融合为一,如此而已。
在孔老师的班级上,曾晳的才情无疑是一流的。虽是即席发言,却也音声朗朗、描摹如画、意境悠远,令子路等人相形见绌;识才爱才的孔老师又焉能不被打动?——然而让孔子深受触动的,恐怕还不仅是这个。
孔子这辈子受了太多的委屈,连学生也不理解他。譬如人们普遍抨击孔子“官儿迷”:只要有三个月不当官,就有点坐不住了。每当离开一个国家,总要在车中备好晋见下一位国君的礼物。
有一回,有个叫公山弗扰的家伙占据费邑要造反,召孔子前往,孔子居然跃跃欲试。子路表示反对,孔子表白说:如果有人用我,我没准能让周礼在东方复兴哩!——这就是孔子“官儿迷”的原因吧?他需要一个平台,来实现他克复周礼的宏大梦想!
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们选举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公共事务,人人诚信、处处和谐。人们不单爱自己的双亲、孩子,还要让天下老年人都安享天年,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孩子们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残疾病废之人都能得到供养;人人轻财重义,古道热肠……阴谋诡计、偷盗伤害都无处藏身,到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世景象——那样的梦,叫“大同”。
不过孔子很清楚,大同之世已是明日黄花。眼下大道消弭,天下成为一家一姓的私产,君位更替也改“选贤举能”为世袭。有样学样,人们普遍“老西儿拉胡琴——自顾自”。因此,制定礼仪成为当务之急。需要用礼来规范君臣权利、笃厚父子关系,和睦兄弟情谊,调和夫妇感情……历史上的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周成、周公,便都是推行礼治的标杆样板。他们凭借礼义彰显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树立仁义、倡导逊让……如有不遵礼义者,就是当权派,百姓也要将其视为祸害,叫他滚蛋让贤!——这样的梦,叫“小康”。
小康之世是孔子退而求其次的梦想,他为此奔走一生,可惜讫未成真。眼看老之将至、余日无多,当梦想破灭时,波光粼粼的沂水,春风拂拂的舞雩台,也便成了孔门师徒唯一可以守望的精神家园。——孔老师思及此,怎能不喟然长叹呢!
这当口,学生作文跑题不跑题,还有那么重要吗?
附录:《礼记·礼运》“大同”“小康”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译文】大道施行之时,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公共事务,人人讲求诚信、和睦相处。这样,人们不单亲爱自己的亲人,不单抚爱自己的孩子,还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天年,所有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所有孩子们都健康成长,所有鳏、寡、孤、独及残疾病废之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可心的职业,女子有温暖的家庭。人们厌恶财货被丢弃浪费,却不一定私藏归己;厌恶自己出力不多,却不必全为自己。这样一来,阴谋诡计自然不会发生,偷盗悖乱害人之事自然不会出现。于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所说的大同之世。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如今大道消弭,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私产。人们也都各自爱自己的亲人,亲自己的孩子,财货私有、出力为己。君主则世代相袭,成为制度,高筑城郭、深挖沟池以固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规定君臣的权利,笃厚父子的关系,和睦兄弟的情谊,调和夫妇的感情;并依礼设立制度,划分田界住宅,尊重智勇之人,功勋归于自己。于是勾心斗角因此而兴,刀兵征伐由此开始。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周成、周公等,也因而成为一时豪杰。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守礼义的,以此彰显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以仁为榜样,讲求逊让,为百姓树立恒定的礼义观念。如有不遵礼义的,在位者要让位,百姓则视之为祸殃。——这就叫“小康”之世。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