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收官时,状元满街走

标签:
高考状元科举大婚 |
分类: 文化•历史 |
一年一度,又到了高考出分发榜的时节。不由得想起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子安》对应举者心理的刻画:等待科举录取的日子最难熬,一惊一乍、梦想纷纭:一会儿想象着金榜题名,眼前马上幻化出高官厚禄、高楼大厦的灿烂前景;一会儿想象着科举失利,似乎这辈子就完了,骨头都烂掉了!应举者此刻坐立不安,就像一只被拴住的猴子!(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这段文字,真把考生挖苦坏了——其实蒲松龄也是在自嘲:他一生考了十几次,却始终不曾中举。个中苦涩滋味,他是体会最深的。
当然,上了榜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从前的应举者大多住在乡间,报录的还没进村,先放三个“二踢脚”,让十里八乡都听听:本村有人中举了!报录的怀揣捷报、手持短棍,一路打进家门,把门窗都打坏,身后跟着木匠,高价给你家重修门窗,取个吉祥寓意:“改换门庭。”——古代百姓家门高七尺,中了举,可以抬高三寸。而遇上这样“敲竹杠”的事,事主无不欢天喜地,捧出银钱酒食热情招待,绝不讨价还价!
这还是一般的情况。如果在乡试中考了头名,更为荣耀,称为“解元”(“解”读音“界”,也有读“谢”的),可以炫耀一辈子。听母亲讲,她小时候住在“解元里”,就因里中出过一位解元的缘故。
稍稍了解一点科举知识的都知道,除了乡试头名称“解元”,各府秀才头名称“案首”,全国会试头名称“会元”,殿试头名则称“状元”。如果您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全都拔了头筹,那就叫“连中三元”!
中国实行科举制1300多年,有人统计,总共出过500多位状元,平均两年多一位,真可谓凤毛麟角!状元要由皇帝亲点,因此又称“天子门生”。照今天理解,等于是皇上亲自指导的“博士后”吧?——看来权高位重则无所不能,这样的认识,自古就有!
只是近年“状元”这个称号有点掉价。每年一到这日子口,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满篇满耳都是“状元”消息: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省状元、市状元、县状元、区状元……清华、北大、复旦、浙大等几大高校成了“状元窝”,全国数以百计的“状元”,顷刻被瓜分殆尽!
老朋友阿敏先生是著名书法家(我始终认为此老是真正的书法家,书法传颜赵之衣钵、得二王之真髓),对这满街跑“状元”的现象有些看不顺眼。我说,这也不奇怪。中国人素来有谀称之俗,其实也含有尊重之意。如从前见了当兵的,总要称之为“老总”,其实没准就是个伙夫马弁,哪里是什么“把总”?(后来革命军队里又有“朱老总”“陈老总”等称呼,另当别论)。
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满大街见人就叫“师傅”,也属此类。近若干年来,“大师”“名师”“泰斗”头衔满天飞,只要活得岁数足够大,占有的资源足够多,就不难弄一顶“大师”帽子来戴戴!——依此类推,“状元”满街走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贬值的不光是人的种种称号,还包括一些名物典章的称谓。如我十分反感“精品”这个字眼儿,眼下不管吃的用的,也无论物质的、精神的,凡事都称“精品”,已到让人反胃的程度。
再如两个演员结合,报纸娱乐版加彩页报道,本也无可厚非,谁让人家是公众人物。然而偏要用乒乓球大小的字标榜为某某“大婚”——从前只有皇帝娶皇后才称“大婚”,连娶妃子都不用;何况这二位已不知是几婚!我倒不是看不起演员,只觉得某些“娱记”的嘴脸有些猥琐难看!
以前读《论语》,对孔夫子“必也正名乎”的教导总是把握不准。现在想想,这“正名”还是至关重要的。报纸上满是“状元”“大师”“泰斗”“精品”“大婚”等字眼儿,亦足证社会风气浮躁夸饰、全无底止、“大昏”得可以!——什么时候至少在报纸电视宣传中,我们能做到回归现实、心平气和、名正而言顺,社会风气的扭转也就有了希望。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部分插图来自网上:①蒲松龄像,是俺自己画的;②古代状元试卷;③阿敏先生的墨宝;④《论语》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