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

(2011-10-12 09:04:42)
标签:

白云观

美中不足

细节

塑像

匾额

招牌

广告

愿望

文化

分类: 文化•历史

此番游览白云观,一个不容怀疑的印象是:政府为了保护古迹,真舍得花银子!——从山门前的牌坊直至后花园,殿堂总有百楹,画栋雕梁、山节藻棁,全都油饰一新;后花园青砖墁地,施工未毕,画廊边还堆着建筑材料。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

此观历来由道长主持,犹如“民营”。光靠寺观自身之力,不可能有全面修缮的金钱和气魄。可惜手边没有旧照,但昔日殿堂破败、枯草迎风的景象,还是不难想见的。

不过美中不足,某些细部却仍不能令人满意——这不是白云观一处的问题,许多古迹名胜都有此通病。俺曾撰文《现代“煞风景”六例》,予以讥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8b3740102dqrz.html

先说神偶塑像。白云观里的塑像,有旧的,也有新的。如文昌殿内外的铜像,据说便是明代所铸,端正古朴,让人看了肃然起敬。再如雷祖殿里的诸神铜像,也是明代的,本身就是文物。玉皇殿中的玉帝、灵官殿里的灵官,也都是明代木雕旧物。灵官的体量小了点,尚不及常人高;但手举钢鞭、三目圆睁,很是传神。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我要说的是后来新塑的神偶,如八仙殿中的八仙、元君殿里的几位娘娘、元辰殿中的众多本命神,都是崭新的彩绘泥塑。只是那堆塑的技术,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我小时候,街巷中常有捏面人的,用染了色的五彩面团捏塑古装人物。还记得捏猪八戒时,以黑面团捏成袍子,用一枚刻着花纹的小圆印章蘸了泥金,盖在黑袍上,便成了朵朵团花,看得孩子们啧啧称奇。

那时捏面人的好手有“面人郎”,另外还有捏泥人的“泥人张”。不过民间艺人的作品,很难做到比例准确,更不用说符合解剖学原理;人物的面部也只是略具五官而已——而我每当看到寺观中的新塑神像(不止是白云观),就不由得想起“面人郎”“泥人张”来!至于这些神像的面目、服饰,我看多半还参考了小人书!

我奇怪,中央及地方的美院、工艺美院历年培养的一批批高材生都干什么去了?他们既熟悉西方的米开朗琪罗、罗丹,对中国的云岗石刻、龙门石刻等也都做过深入研究,为什么不能继承传统、发挥才能,创造出远超艺人水平的佛道神偶来呢?要知道,摆在这里的“作品”是可以传世的啊。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我的第二点不满,是殿宇的匾额。综观白云观的匾额,旧有的不多,新制的不少。如“玉皇殿”的匾额,就是曾做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琛先生书写的。而为雷祖殿题额的,是书法家大康。他们的字,遒劲工整,自不用说。

不过也有题得不大像样的。如“吕祖殿”三个字,不知何人所题,一个“吕”字写得格外大,看着很不舒服。而“文昌殿”三字,“昌”字格外大,“殿”字又特别局促,怎么看怎么别扭!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另外,社会上滥挂牌子的风气,也影响到宗教寺观。如白云观山门三个门洞间,便堂皇地挂着四面铜牌:“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中国道教杂志编辑部”(还有一面不记得了),都附带英文——那表情,好像给这座历史建筑增添了多少荣耀似的,也不管与山门的建筑、装饰风格是否统一。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往里走,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如每座殿堂前都有一面解说牌立在阶前,代替了导游的介绍。这对参观者,固然很有帮助。但设计者全无美术眼光和大局观念,使用了闪闪发亮的不锈钢材质,设计也是现代的,文字同样是中英对照,在古木参天、殿宇庄严的千年道场,显得不伦不类。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尤其是每座殿堂必不可少挂着一块不锈钢提示牌,重复着同样的规定:“殿内朝拜,殿外烧香,请勿拍照”,一律钉在殿宇的朱红窗棂上,就像一块闪亮的补丁,想拍照,躲都躲不开!

其他方面的问题还有不少。如一进山门的窝风桥,本是座漂亮的汉白玉石拱桥。大概出于保护的目的,硬是在雕刻精美的石栏内侧安装了铁管焊接的护栏(安装需要打孔,这不是更严重的破坏吗),还刷着难看的蓝漆;桥面上铺着同样颜色的塑料地毡,如同一位美女被囚禁在铁笼子里,还裹着肮脏的大氅,实在没法看!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

至于桥洞底下那个大铜钱,铸得十分单薄,挂在一根横在桥洞上方的自来水管上,由三根生了锈的铁链子吊着——就说咱们老百姓对审美没有太高要求,也不能让管子工这么随便一挂了事(我没有轻视管子工的意思,我觉得让文物保护专家和美术设计人员去修自来水管,照样不行)。

至于院内随处可见的寺观宣传材料,也都做成电脑喷涂的展板,五颜六色,十分扎眼。墙上新塑的十二生肖图、二十四孝图,毫无艺术品味可言。而销售宗教用品的门市部还在门外立起一墙高的电子显示屏,黑底滚动着红字:“道家灵符:镇宅符、消灾符、升学符、发财符……”——与道家的无为清静之旨大不相称!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

单看,几乎每项都是小事;可是举目可见,看哪儿哪儿扎眼,您还认为不是问题吗?

从白云观出来,一路上我想:我若年轻,一定考虑成立一家公司,约上几位在艺术、考古、文物保护方面有着共同志趣和深厚修养的朋友,先对国外文保经验做一番全面透彻的了解学习,再结合中国文化特点,以承包方式对名胜古迹做全面的包装美容。(所以要采取承包方式,倒不是为了独闷儿发大财,是为了杜绝一切外行的指手划脚、横加干预)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装美容当然是以设计为主,也包括严把施工资质关,全程监督并指导施工。扫荡一切强加在名胜古迹身上的粗率、寒酸、伧俗之气,最大程度地挖掘文物古迹的文化内蕴,尽量恢复其本来面目。

这样做,不单是对历史负责,保护了有形的文化遗产;重要的是,不要让眼下的粗俗切断几千年的文脉,拉低并伤害中国人(尤其是未来中国人)的审美眼光,毁掉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基本能力!

对于我,这当然是个片刻即醒的白日梦。但我相信事情总会有人去做的,一个民族的文化复苏力是顽强的,哪怕是一个历尽坎坷的民族。

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白云观巡礼(三)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照片除八仙一帧外均为参观时所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