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水浒传》农民起义史诗盗贼元杂剧替天行道金钱山寨 |
分类: 古代小说 |
听说电视剧《新水浒》已在网上开播,我一向不习惯上网看影视,因此至今尚未领略其风采。
虽说如此,对于我,《水浒》话题仍具有强大吸引力。教了半辈子书,没本事钻研秦汉坟典、唐宋华章,只好跟通俗小说打打交道。其间又对《水浒》情有独钟,写过十几篇文章,还出过一本专书,羞羞答答自认半个“《水浒》专家”——尽管眼下“专家”的名声臭不可闻。
半个世纪以来,《水浒》被戴上一顶高帽子,誉为“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然而这顶帽子是当代人为它缝制的,古人不懂什么叫“农民起义”,他们把这统统称之为“强盗造反”。
不过更多的元杂剧已将梁山好汉置于被歌颂的位置,看看高文秀的代表作《黑旋风双献功》吧。戏一开场,有个汉子孙荣上梁山来找宋江,原来他要带妻子到泰安州烧香,听说路上不太平,特地来找宋江借个兄弟当“护臂”(就是保镖)。黑旋风李逵奉命前往,于是一场惊险、滑稽的故事由此展开……
您看,这就是元代民间艺人心目中的梁山泊,这里看不到反抗者的影子,宋江的山寨似乎更像镖局!那么前来求助的孙荣又是什么人呢?原来也并不是什么劳苦大众,而是个“孔目”——也就是县衙中的小吏!
这事颇耐人寻味:官府胥吏反而向梁山好汉寻求保护,宋江在县衙中广结人脉,水浒寨也因此染有黑社会的色彩。
同时有好几部水浒戏中都有杀奸夫淫妇的情节,梁山好汉似乎还承担着维护礼教的卫道职责——大名鼎鼎的《水浒传》,就是在这样的民间文学土壤中扎下了深根。
有了这样的种子和土壤,《水浒传》的思想境界也就不问可知。义军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都不能令现代人恭维——不错,忠义堂前高悬着“替天行道”的杏黄旗,然而那只是个虚无飘渺的空洞口号。这里的“天”和“道”是指什么?翻遍全书,竟无一字解释。
相反,我们看到众好汉从四面八方聚拢来,其实有着很实在的诉求。心直口快的阮小五说得明白:上得梁山,便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对于衣食不继的底层百姓,这个目标要比“替天行道”更有诱惑力!
细数梁山好汉的一次次武装行动,你会发现,口口声声要“劫富济贫”的梁山好汉,四出“劫富”却从未“济贫”!——晁盖等人打劫了十万贯金珠宝贝,可曾有一文分给穷人?日后,梁山武装冲州撞府,打劫国家府库,何曾见过开仓放粮、周济百姓的场面?
电影《让子弹飞》中的盗首张麻子曾让喽啰们把整袋的银钱扔进百姓的窗子里,编剧及导演显然都是理想主义艺术家。《水浒传》虽然也带有传奇色彩,但在对待金钱上,小说家却是格外忠实历史现实的!
因此,对于小说中这支打着“忠义”旗号的队伍,我们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在“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保境安民”等动听口号的掩饰下,梁山好汉的行为其实非常“实际”!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人过高评价宋江,几乎把他抬举到革命领袖的高度,似乎只要他们坚持斗争,不断壮大,就真的能推翻封建政权,打出一片新天地来。
然而在那个历史时代,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没有崭新的政治蓝图,这一切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宋江如后来的李自成、洪秀全一样,力量足以撼动王朝根基,以小说中所描写的义军思想基础,也绝不会出现什么历史奇迹。
我们可以设想,假若梁山队伍真的打进东京,宋江、吴用等上层人物肯定要忙着缝制龙袍,制定礼仪,准备登基大典;而天罡、地煞等一干大小头目们则忙着寻豪宅、换妻子、圈土地、招奴仆,实践他们“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的梦想!
由这样的一群人建立起来的政权,哪怕取个再好听的国名、弄个再吉利的年号,也仍是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因为他们的底子毕竟是“山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