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几年,外界对于格力电器,及其现有掌舵人董明珠的解读,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则认为,格力电器发展没有天花板,董明珠是优秀的企业家;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格力电器很早就遇到了发展天花板,正是在董明珠个人“爱大喜功”目标驱动下,走出了一轮不合乎常理的发展轨道。
这恰恰反映出,存在于格力电器这家企业和董明珠这个企业操盘手身上的“硬伤”已经累累,并已经到了“随时可能爆发”、“随时可能危机整个企业产业边上下游”。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于格力电器的三四级分销商和零售商,反映格力电器的“窜货、压货、捆绑货物”销售,又出现了一轮的“井喷期”。这与过去几年格力电器对待经销商“串货”所实施的高压管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折射出格力电器今年以来内部的“巨大销售压力”。
目前来看,格力电器的硬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人所共知。
硬伤一:企业舵手
董明珠是当之无愧的空调行业一姐,也是非常有才气的一姐。其创造的格力空调渠道模式,至今仍然是格力电器逆势扩张的最大动力。
但是,作为企业领导人,董明珠毫不服输,永远不妥协的性格,在过去空调产业草根期、野蛮发展期,完成了格力电器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但是,随着空调产业步入成熟期,特别是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如此刚强的性格,带来的除了发展,还有什么?不言而喻。
都知道,“太刚易折”。对于董明珠来说,其“走过的路都不长草”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隐藏在这一句话背后的潜台词则是“格力电器除了董明珠,就没有能人、强人,可以带领这家企业在未来几十年,甚至百余年的发展”。
硬伤二:产品
最近几年,是空调产品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的高潮期。特别是随着变频空调步及市场推广普及期之后,整个空调市场的驱动已经从“价格”转向“产品”。无论是美的空调的一晚1度电系列,还是海尔的天樽系列,或是志高的云空调系列,甚至是海信的苹果派系列,都成为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但是纵观这两年格力空调的产品市场表现,除了此前的“掌握核心技术”、“一赫兹”还让人知道,格力空调新推出的“双级压缩全能the空调”新品,虽然说有技术概念,却没有市场认知度。从市场关注来看,格力新品乏力甚至断层,市场畅销的产品还都是两三年前老产品;从产品销售结构上看,格力空调的主销产品还多是三级能效的产品,在一二级的节能产品上受到产品结构的老化影响,缺乏布局;从产品未来趋势来看,格力尽管很早就开始布局智能化,但是在智能市场的启动上还是采取了按兵不动的态度,尽管这会避免前期投入的风险,但也会尚失机会。
要知道,这一系列表现,正是因为格力空调采取了“硬件”产品策略,产品创新理念和思路没有与互联网结合,更没有意识到空调创新已经步入了“软件重新定义硬件”的新时代。还在固守着过去的“硬件驱动产品升级”思维,无疑这为格力电器未来的产品竞争力埋下隐患。
硬伤三:营销
当前,格力电器的经管层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将格力电器全国的营销渠道轻易地让手给一家“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来全面运营和管理。同时,原本属于格力电器的2万多家专营店资源,也轻松倒手给了这个新的全国总代理商。这中间有没有什么协议和利益,外界不得而知。但是,董明珠已经多次否认,格力电器与盛世恒兴这个商家之间有任何的资本关系。
最终,这为格力电器的市场营销过于强硬化,埋下了隐患。原因很简单,格力电器只管制造产品,而这家全国总代理则全权负责营销渠道的推广和优化。在这一过程中,全国总代理除了推广压货格力电器的空调和小家电业务,还携带私货——晶泓冰箱,强制要求格力空调的专营店和经销商体系销售“冰箱产品”,不管好卖还是不好卖,要想卖畅销的格力空调,就必须要完成冰箱的销售任务。这么霸道,这么赤裸裸的“损公(格力)肥私(盛世恒兴)”行为,格力电器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全面配合。
更要命的营销硬伤就在于,这几年来,格力电器的市场增长速度,完全不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也没有考虑到市场的商业环境和产业环境,就是直接的为了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层个人许下的海口,而在采取“拔苗助长”式发展。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
=======
家电圈(公众号:cheaa007)是目前中国家电行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的自媒体平台,聚集了家电企业、家电经销商、家电媒体等专业人士。期待你的吐槽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