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首先声明,这绝不是一篇“标题党”的稿件,而是对于最近两年来热炒的家电企业互联网转型热潮和趋势,进行重新梳理后的解读。
今天,家电圈就告诉你关于互联网转型的几个真相和事实:
1、互联网时代,家电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反而弱。
注意,是创新动力,而不是创新能力。对于大的家电企业来说,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动力反而输给一些二三线家电企业。
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对于传统的大家电企业来说,尽管创新的能力很强大,有足够的资金和体系在支撑,但是放在大企业发展第一位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对于风险控制的能力。
要知道,目前的家电大企业,都拥有数万员工,包括海尔、美的、格力的员工都不会少于六万人。这已经超过一个较大规模的乡镇人口数量。所以,面对这么庞大的员工数量,市场经营的安全绝对是第一位。
而创新本身就是一件极具风险和挑战的事情。特别是当众多互联网企业可以“押宝创新”而孤注一掷时,而大家电企业却往往不能这么干。毕竟,还面临数万人的“生计”问题挑战。
2、家电企业植入互联网思维,是道伪命题。
传统家电企业的发展和驱动,一直以来靠的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规模上就是做大做强,范围上就是从专业化向多元化扩张。而互联网企业的发展驱动,靠的是平台经济。因此,在商业模式上,两大阵营的企业就不一样。
而在管理体系上,传统家电企业是串联模式,搞技术研发的不负责市场,而做市场的又不负责产品技术研发。大家都是各管一摊,互不干涉和影响。但是互联网企业则不一样,其是并联模式,公司各个部门的各个环节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利益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面对同样的用户,链条上的所有部门所有人都得考虑各自的解决方案。
因此,让传统家电企业去应用互联网思维来转型升级,无疑就是“死胡同一条”。因为,驱动模式不同、管理手段不同,显然无法可以形成直接的借鉴与参考。所以说,现阶段很多家电企业说,互联网就是工具和手段并没有错,错的是将互联网作为家电企业的基因,那就是开“国际玩笑”。
3、家电互联网转型不是不破不立而是边破边立
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升级,对于中国的家电企业来说,绝不可能通过“不破不立”即从一个传统商业模式的巅峰,跌入一个互联网经济的谷底。表面上看,通过转型让家电企业的传统产品和传统模式彻底没有了“收入”,那么几十万的家电制造产业工人怎么办?
所以,家电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必须要考虑“边破边立”,或者是“先立后破”等方式来完成。否则风险太大,既不符合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也不可能让家电企业掌舵人可以放心的转型升级。
4、家电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文化篱笆
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最核心的资源是人,而激发和催生人的主动能动性,只有“企业文化”。对于海尔、长虹、美的、海信、格力等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在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而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海尔文化中的持续管理创新驱动标签,长虹文化中的振兴民族产业打造民族品牌的标签,海信文化中的国资保值增值守门人标签,以及美的文化中的经理人现代考核和激励机制标签,都促成了这些家电巨头的成长和发展。
而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长期以来形成的则是“免费、开放、共享”的特有文化。因此,在家电企业拥抱互联网过程中,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文化上的差异。家电企业从来没有想到会“硬件免费、服务收费”,而互联网企业任何问题的出发点就是免费换取用户、换取流量。
5、家电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资本差异
最近十几年以来,家电产业已经很少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和青睐。相反,互联网企业的层出不穷,却成为资本追逐的热土。
即便是从支撑家电企业发展的资本属性来说,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有形资产或无形资本抵押下的银行借贷资金支持”,银行谋求的是资本的安全、可靠,回报相对稳定。而互联网企业的背后,都拥有着大量的风投资本,追求的是“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
对于家电产业和家电产品来说,是没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空间。换个角度来看,互联网企业的“大风险带来的高收益”也是存在一定的低概率。在这种背景下,两种类别企业的相互融合甚至是相互借鉴,空间和可能性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