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尽管自五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的高速公路免费通车,每次都会引发各地不同程度的赌车情况,但是很多车主还是“经不住免费”的诱惑(包括你我),最终结果就遭遇了在高速上整整堵上好几个小时。
当然,除了免费之外,五一、十一的集中出行是否也是引发高速堵车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
今天,我们所想探讨的是,既然免费可以给高速公路带来如此云集的大流量。那么,这也给当前中国家电产业正在进行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个反向的思考,即我们的家电企业到底“有没有必要”和“能不能”抛弃硬件盈利的传统商业模式?
家电硬件免费没有先例?
实际上,即便是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也没有家电硬件免费的先例。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围绕家电的增值服务和内容的开发,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商业模式,所以没有先例可循,自然让人感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过去几十年靠硬件盈利的道路都已经走到了今天,而且很多硬件制造商都活的不错,尽管日本家电企业集体衰退,但中国家电企业已经趁机上位补上。所以,很多中国企业自然觉得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来完成。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特别是就传统家电企业来说,谈硬件免费,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这些年来,作为快速消费品的手机,已经实现了“硬件免费”化的商业可能性,但是作为耐用消费品的家电,快速推动“硬件免费”,很容易被质疑为炒作。
中国家电无近忧但有远虑。
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上,仍有一些现象值得警惕。这正是日本企业当前所正在进行的煎熬,即单纯依靠硬件免费的商业模式,已经拖不动庞大的日资企业的臃肿机构和人事。因此,很多日本企业在竞争激烈、利润稀薄的“家电零售市场”上,已经难以支撑。所以日本企业开始转战“竞争相对不激烈、利润相对较高、竞争程度相对复杂”的商用工程市场上。
其实,不只是日资企业,欧美的消费电子企业都在“弃零售转商用”,更重要的是,完全了“单一产品”向“系统解决方案”的升级。
实际上,过去很多年以来,中国家电企业很早就在提“从产品”向“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型,但进展并不大,效果也不明显。
可以说,外资企业已经在家电产业转型上领先中国企业一步多。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企业“虽无近忧,却有远虑”,如果不能“出奇兵”、“出强兵”必然无法在下一个十年、甚至二十年完成在家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领跑。
所以,换个角度说,借助智能化转型的拐点,探索“家电硬件”免费化的模式,或许可以打破现有家电产业的企业和品牌格局。
硬件免费时代正在到来!
随着互联网时代智能化浪潮的到来,家电硬件的免费可行性开始被频频提及。
一方面,随着家电智能化,围绕家电背后的一系列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探索开始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围绕智能家电的后期增值服务和超值服务开始不断出现。比如电视的海量视频内容,比如冰箱的食材,比如空气净化器的过滤网等等。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的不断介入,从一开始的思路就坚持着“硬件免费,想办法通过内容、服务来收费”模式。这造成的结果就是,让很多年轻消费者感到了新鲜和惊喜。
当然,由于家电产品普遍所存在的“使用场景和消费习惯”的碎片化,不可能所有产品都适合“免费化”。比如,空气净化器、净水机这一类的,属于高耗材料产品,存在硬件免费的空间;而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产品,就不属高附加值产品,可以在硬件之外开发的服务等商业目前来看空间较小。
换一个角度说,所谓的家电硬件免费,并不是所有产品都不收费,可以是低于成本价格,或者不赚钱的价格,来推动硬件产品快速抢夺市场份额和消费者,最终通过后期的一些大数据开发。
当前,家电硬件免费化还刚刚起步,包括传统家电企业、互联网企业都没有看到“硬件免费化”后成熟的服务、内容等商业模式。因此,留给家电企业的时间和空间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