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关于家电智能化的演进方向,长虹公司总经理刘体斌有句话很有意思,“电视在路上、冰箱在上路、空调在路口”。家电产品智能化程度不一,因为用户对智能的需求程度有差别。
这句话背后透露的其实是用户模式,相反董明珠的思考偏重于工程模式——“空调业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朝着更节能、更环保,一种多元化的、智能型的方向发展”以及让智能为自己定位为能源与环境管理角色服务。
互联网野蛮人的入侵,导致了家电企业在智能化路径上产生很大分歧,以此为甚。
刚结束的CHiQ空调发布会,“软件 模式”来重新定义空调让人耳目一新。以需求/响应模式构建“空调与环境对话”机制,需求模式获知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响应模式则是需要响应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这个全新构想提出了一个有趣问题——应用场景碎片化。
电视的应用场景是围绕视频消费的单一人机关系,客厅看或者卧室看,一个人看或者多个看。冰箱和空调以及洗衣机等白电产品,在人机关系中多了介质这一因素,比如冰箱对应的食品、空调对应的热量/冷量,洗衣机对应的衣物。
人际关系介质的不确定,使得应用场景出现严重的碎片化,黄瓜和樱桃在冰箱中需要的温度不一样,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在室内需要的温度不一样,棉布衣服和土豪三大件之一的麻布衣服需要的洗涤方式不一样。
应用场景的碎片化,几乎让人无法侍从,更给白电智能化带来挑战。
有几个用户搞得懂,洗涤棉质衣服和麻质衣服的洗衣服用量有多少区别。我家某大品牌洗衣机上面有多种模式,一排按键让人头皮发麻;冰箱也是如此,从来没有人告诉我,黄瓜和樱桃单独保存或者同时保存如何调温,反正一年四季我家冰箱都是8°,定死了;空调呢,能够不开就尽可能不开,某大品牌冷热都不错,但不是燥就是冷,窗户封闭到底是防止热量外泄还是挥发的甲醛外逃呢?
显然,应用场景的碎片化也让用户头疼。在这个问题上,用户很被动,企业很粗鲁。
但是,我也看到长虹的CHiQ空调、美的的i智能洗衣机都采取了相同的路径——自适应的“需求模式 响应模式”。正如刘体斌在谈到空调时所言,机器通过软件、传感器了解需求,满足需求,进而亲密互动。
换言之,企业端将以软件的方式来解决用户端的烦恼。
将一个应用场景对应的人机关系定义为一种需求/响应模式,将碎片化的应用场景数据化,通过“软件 模式”实现机器自适应人的消费应用场景体验。冷冰冰的机械产品尊重人性的时候,简单地说,产品有人性、用户很高兴,最终我们的生活方式会变得更加简单、舒适、自在。
当然,这里特别提示,谈了这么多软件的价值不是要否定硬件的地位和价值,而是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机械产品软化过程中,让更多原本与白电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参与重构的生态系统中,硬件会重新确认其价值,关于个性定制或者入口的讨论已经很多。
无独有偶,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此前接受某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安全等问题更为突出的原因,智能终端拥有“与环境对话,读懂环境”的能力是家庭互联网最关键的问题。“模式 软件”是向这一方向努力的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