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青岛“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还未开幕,有关青博会的消息就不断。主要内容多是“众多家电巨头纷纷缺席青博会”。虽然参展的企业有400多家,但除青岛本地的海尔、海信等家电巨头外,包括创维、TCL、夏新、格兰仕、美的、格力等家电企业集体缺席青博会,就连三星、松下等国际家电巨头也都没有参加。
同时,还有一些言论指出,由于近年来国内的展会过多失去吸引力,同时动辄几十万元的参展费用也使企业不得不止步。目前,青博会是一年一届。除此,还有二年一届的北京国际家电展、一年一届的顺德国际家电博览会。今年,合肥市政府还将举行首届中国国际家电展。这些展台,虽然名称有所区别,但在内容上都少不了家电巨头们的捧场,更少不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参数费用。
现在来看,许多一些企业和人士对于类似于中国家电展、青博会这样的展会营销表示出的很多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展会的效果不明显,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现在许多家电企业都步入了微利时代。第二、展会太多,一些滥竽充数的展会影响了企业对于展会原有功能和作用的正确认识。
其实,回到青博会本身。关注青博会的人应该清楚,青博会的起家,主要源于当地几大家电巨大的支撑,然后随着青博会自身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提升,青博会开始走向青岛,走向全国,一度引领了中国消费电子展览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青博会的战略平台再度进行了提升,走向中国面向全球。与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结盟,吸引了更多的跨国消费类电子巨头的进入。可以说,在青博会从青岛走向全国,再度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展台所能够承担的职能和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从单一的家电展转向了综合消费电子展,家电成为其中的一个版块。因此,在青博会转型的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一些参展商的流动。这在国际上任何一个展会,一个展览上,都是存在的。正因为,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据了解,在一些家电企业没有参加的背景下,却成为惠普、联想、NEC、英特尔、IBM、飞思卡尔等国际知名IT厂商集体亮相的大舞台。
同时,就不同行业和企业而言,对于参加展览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千差万别的。家电企业是一个国家最为传统、较为基础的行业,产品自身的技术含量和实力较弱,而且短期内技术革新的可能性极小。家电产品的代名词应该是稳定、稳健。IT企业却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最为领先的行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更新换代速度快,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IT产品的代名词就是创新。
而青博会不是一个单纯的贸易展,不是以订单成交和货物买卖为主导,还包含了更多的高新技术、全新概念为代表的趋势发布和方向引导。还有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趋势的研讨、交流等平台职能。因此,对于传统家电产品而言,青博会所能够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对于诸多IT、消费类电子巨头而言,通过青博会则可以寻找到新产品、新技术发布和展示的大舞台。借助青博会切入中国市场,引领行业和产品的发展方向。
所以,如果企业以单纯的投入产出比来衡量,以现场成交量和订单成交量为权衡,那么我不建议企业选择青博会,还是要去参加一年二度的广交会。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对于展会营销而言,十几到二三十万的展会投入并不多。跨行业的北京、上海汽车展,他们的展会费用动辄几百万,多则一二千万。这可能与汽车行业的高利润有关联。就连我国消费类电子企业参加海外的一系列展览,没有上百万元的费用,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对于消费类电子企业而言,是否参加展会,不是以单纯的投入费用来衡量,也不是以单纯的订单来衡量,更不能以展会多、费用投入大为托词,而是应该考虑多方面的综合收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