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理财谈天说地 |
日前,格力电器发布公布,经珠海市政府和国资委批准,格力集团将所持格力电器股份中的8054.1万股转让给了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占格力电器总股份的10%。
对此,许多人士指出:格力此举一箭三雕。对于格力集团,兑现了股改承诺,为格力电器引入战略投资者。同时所得十亿元收益对其改善财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也有一定作用;对于格力电器及经销商来说,二者利益捆绑,建立起厂商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利双方的共同发展。
对此,笔者以为,表面上格力电器股改,通过让利转股经销商实现了厂商利益共同体的打造,为进一步提升经销商销售格力空调的积极性,也由此创造了一条可持续发展及盈利的新模式。但实际上,此举会对各方面利益造成伤害,如中小股民、三四级空调市场等,此风绝不可长。
有损中小股民利益
透过公告可以发现,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是由格力电器重庆、河南、河北、山东等10家销售公司合资注册成立的公司。虽然该公司股东及持有其股权的各销售公司的股东与格力电器、格力集团没有任何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一致行动人的情况。但这10家销售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占格力电器内销总额的65%以上,是格力空调的主力经销商。
据悉,与其它行业相比,空调业存在着几点特殊性:淡季向商家吸款,并出台相应的淡季吸款奖励政策。其次,对经销商积极性鼓励的月度返利、年度返利。再者,还有阶段性的促销奖励、提货奖励。虽然格力电器2006年利润达到了6亿多,但净利率却只有2.64%,营销费用却高达12.2%。这一事实的背后,是企业的营销成本的不断增加。
近年来,格力电器在远离国美等连锁渠道的背景下,加强了对于区域股份销售公司的扶持力度,加大了对专营店等自建渠道的拓展速度。对于经销商而言,肯定不会做亏本的生意。因此,表面上格力空调专营店多为商家开设,但开店的许多费用和成本,格力会通过一些变通的手段和方式对经销商进行支持。多年来,维系格力空调区域股份制模式的最大法宝就是利润、持续的利润。一些格力经销商坦言,近两年来,格力销售目标和任务不断加重,被压的喘不过气来。但仍然围绕在格力身边,看重的就是可持续利润保障。
但在整个营销体系上,格力对经销商却缺乏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上的直接融合。区域销售公司的老总均是当地的空调经销商,他们并非格力员工,其行为、理念亦不受格力管辖。最多只能算格力电器的“荣誉员工”。在这种背景下,格力电器进行转股经销商,只是为了进一步通过股权方式来加强与经销商的合作关系。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股权来套住这些经销商。而在中国商业诚信文化和经销商忠诚度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此举作用明显。
令笔者担心的是并非格力区域销售公司模式,而是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由于厂商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普遍的关联交易行为。特别是格力为了保证经销商利益,肯定会不断地通过返利、打款奖励等方式进行保障。这无疑会提升企业的营销成本。从2004年开始,格力的营销费用比例一直维持在10%以上,最多时高达12.67%。这样一样,肯定会蚕食企业的既得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利益受损最多的还应该是那些中小股东和散户。此前,早在去年8月,格力电器提出拟向不超过10家核心经销商增发约1.25亿股、募集资金10亿元的增发方案,但未获通过。
三四级市场垄断危机
笔者还担心,格力此举还引发空调三四级市场上的垄断化危机。由于格力进一步提升区域销售公司的忠诚度。特别是格力区域销售公司掌控之下的分布在三四级市场上的分销商和专营店,他们会进一步在稳定利益的引导之下,强化对格力销售的忠诚度。
同时,一些格力区域销售公司对旗下的渠道有一定的排他性。之前,坊间就传出了格力渠道对格兰仕、美的等竞争对手产品的封杀消息,不允许经销其它品牌的空调产品。
此外,每年格力空调的销售计划和任务都呈现出一定比例的增长。作为格力经销商而言,完成任务量是获利的唯一保障。因此在高任务的压力之下,格力空调经销商就算存在经销其它品牌的想法,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人力投入到其它品牌的经销之中。
在这几重因素的作用下,一旦格力通过股权将厂商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凭借格力在三四级市场上的营销网络覆盖率和密集度,势将会对整个空调业在三四级市场上的网络布局造成冲击,存在垄断的危险。
近年来,各个空调品牌都在加强对三四级市场的拓展力度,与商家联手打造乡镇专营店和品牌形象店。但市场现有规模、经销商数量在经过了前几年的洗牌重组之后,格局已日趋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格力此举极易会引发美的、海尔等行业巨头也纷纷效仿,向经销商或供应商转让股权,并在市场上进行跑马圈地,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销售体系,排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入。最终引发三四级市场上的渠道走向垄断化,对一些中小企业造成不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