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虚构的后台工作思想的呈现

(2022-10-26 09:17:36)
标签:

自体心理学

双相情感障碍

分类: 心理咨询与治疗

一个虚构的后台工作思想的呈现

 

 

那种原始的、极端隐蔽的、未被驯服的夸大自体,成年后在某种环境因素促发下,瞬间摧毁了自我,以致自我在这种强大的力量面前脱离岗位甚至分崩离析。这种人格裂变后表现出来的戏剧性行为,让人们目瞪口呆。换句话说,原始幻想性力量凌驾于理性和现实之上,个体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过后也难以理解的狂妄和自大:比如以一个更厉害的专家身份训导这一行业的专家,比如做出挑战一个权威的行为,比如把自己看作真理的开启者,比如自视为一个潘陆一样的才俊,比如让自己承担了一种拯救地球生灵的责任,比如自认为窥见了宇宙的奥秘,比如把自己置于一个宗教的教首身份与人训话……我们认为,这些极端的高涨情感及行为和夸张身份感正是内部不受控的夸大自体的外现。

值得探索的问题很多:比如早年的抚养背景,特别是与自体夸大一极有关的互动表征;在怎样的环境触发下,个案自我发生巨变;对成长中的自尊发展进行探索和评估;对青春期后的自我同一性进行探索和评估;对于当前的家庭、工作、娱乐等进行评估。当然,在所有上述问题的探索中,我们离不开关注认知、关系方面、防御机制等方面的线索。

精神科医生用一剂针药把个案打回原形——他变得与之前完全相反:低落,被无能感淹没,被悲伤笼罩,恐惧,焦虑,不解(对之前的夸张行为),还有自杀想法等等。

似乎是医生的这剂针药让个案的情绪通过降落伞回到地面,他的自我理智稍稍回收了一些。个案重新关注于现实的工作和家庭等领域问题且深深地体验到这种痛苦,同时难以承受这种压力。一种明显的区别是:之前关注的是我未来能做什么,现在关注的是我目前要做什么。自我重新主宰了一切,这也是心理治疗能够有效的基础。

躯体症状逐渐发作,这也是必然的。

从狂躁和激越到低落和悲伤,哪一种才是真实的?依我看,显然是后者。因为前一种幻想性力量的发作,只是短暂的维护即将崩塌的自体感。激越和高涨过后,必将回到真实的低迷。那种匮乏的、无力的、悲伤的、不被认可的、无能的才是他的真自体。反言之,个案狂躁的、狂妄的、超能力的就是虚假自体。

或许在某个时候,个案还会发作狂躁和激越行为,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精力爆棚、无所不能的形象中,但一定还会再一次被深深的无能感击败。换句话说,即使在两种极端情况下摆荡,也不能否认低自体力才是主旋律。那些只会看到表面现象的精神科医生,把这个称之为双向情感障碍。

作为一个精神动力学分析者,我们会更多地去探索个案背后精神的原始匮乏,通过寻根探源,而后修复之;而不像穿白大褂者们仅仅只是用药物阻滞患者的神经传递,降低患者的情绪波动。

难道让患者不狂躁了、不低落了,就是治疗的全部?难道让患者体重变成200斤,目光呆滞,思维迟钝,语言困难,行动缓慢也是你们的礼物?

    回到自体建设这个精神核心上——这是心理治疗的出发点,也是心理治疗的归宿。经过以上初步的后台思考,我似乎大致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化框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