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林中蜂蜜
林中蜂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128
  • 关注人气:23,0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为孩子出门失去生活的重心

(2007-09-09 09:48:17)
标签:

生活记录

高考

空巢

林中蜂蜜

生活重心

教育

家庭

分类: 文摘
 
    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别人!同样,只有自己好好地对待自己、丰富自己的生活,才能给自己孩子或者别人更好的支持!!也只有只有这样,生活才可能更充实、更轻松、也更快乐!!
    刚刚在阅读一些有关高考主题的圈子时,读到一篇好文,《孩子上大学走了,留守家长的魂儿丢了,我也是因为儿子今年高三,所以现在也比较关心有关的问题。
    的确高考牵涉到全家人的心情,这点不需掩饰,最辛苦的是我的儿子。我们也是经历高考的人,应该讲压力也许比现在还要大。我自己回想,考试其实录取的比例一直在上升,也就是难度实际上是在下降,但是不论怎样讲,到今天,高考也还是牵挂每一位相关人的心情:学生、教师、学校、家长、亲戚。
    我也一样。我没有为我儿子提出什么要求,只是希望他能够尽力,高考如果能够顺利通过,那么人生可以相对轻松一些,至少大学4年还不需要太多的操心,如果能够再读上去相对对自己更轻松;不论怎样讲,我们可以承担这些费用,他自己的生活压力也要小得多。如果不顺利,反正条条马路通罗马。其实只要能够认真,我想,从现在的情况下,考上一个大学应该没有问题。
    我现在读到的一篇文章是有关考上大学以后,家长容易失去生活的重心。这点其实很实在。一旦人们在某一样事情上投入很多,已经形成心理定势了,那么生活和心理的定势和重心无疑会一直运行下去,如果不努力调整的话。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孩子本身就是有的人生活下去的支撑。这其实跟生活的目标和意义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很大的关系。所以,有的时候,当我读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时候,我一直讲,这其实也是一种利己,这是一种生活下去的一种支撑,如果失去了,也许会根本性打击他们生活下去的勇气。
    是的,这是很难受的解释,但从心理学上讲就是这样的!
    但是这样就导致了,实际生活品质的下降,会给很多人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小孩出门了,很多日常生活再也不可能跟以前一样了,生活就是依靠一点一滴堆砌起来的,失去了这些,也许会连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还要考虑到,即使只是4年能够照顾,再以后呢?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自己也要重建自己的生活,要去适应这样的生活,不能成为别人生活的负担。可以提供支持,但不要再把自己完全溶进去,孩子也开始象我们走过的路一样,也要开始重建他们自己的生活。
    铁编的文章非常不错,也教给大家重建生活的思路。
 
 
 
    今天遇到一位朋友,刚刚把儿子送到了复旦大学回来,心也留在上海。以前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脑子里装的全是孩子的事儿。这下可好,孩子去外地上了大学,自己提前进入空巢家庭。下了班不愿意回家,心里空落落的不说,连饭也懒得做了。还有的家长更夸张,只要别人一说起孩子来,自己眼泪就掉了下来,比那些演员还来得快。另一位朋友的孩子去年去宁波上了大学,据说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过了那股劲儿。
 
    设身处地想想,这些家长有类似的反应实属正常。自从有了孩子,自己的就没有了自己。除了忙工作、忙事业,基本上都是围着孩子转了。有的家长甚至放弃了工作和事业,当起了全职家长。在这些日子里,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与孩子学习成绩的起伏升降相吻合。孩子几乎就成了自己生活的全部。除了忙孩子生活上的大事小情,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习、考试,脑子里那根弦绷得紧紧的。连生病都不敢,就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而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孩子一走,生活全变。一日三餐不用考虑了,自己本来就吃不了几口,索性连饭都懒得做了,要么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下了班也不用急忙忙地往家赶了,不用盯着孩子做作业,也没有机会面对面地给孩子做耐心细致的心理咨询和思想工作了。走进孩子住的屋子里,一切依旧,只是没有了那熟悉的身影。一切的一切,都变得与孩子在家的时候不一样了。
 
    这种空虚还表现在孩子不再是依偎在自己身边的小鸟。过去孩子的许多事情都是家长拿主意,家长在孩子面前也是有点儿尊严和价值的。现在好了,自己想孩子想得要疯了,孩子却连个短信都顾不上发。吃的好不好?睡的香不香?和同学老师相处得怎么样?人家都不再给你汇报。对于孩子来说,自己一下子变得像个外人。真真地体会到了什么叫鞭长莫及,什么叫爱莫能助,什么叫自作多情......这种心理上失落和寂寞,比不知道自己干点什么更摧残人。
 
    其实,孩子离开家、离开自己,是早晚的事儿。对于家长来说,需要尽快调整心态,在孩子开始新的生活的同时,自己也微笑着开始新的生活。自己忙活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孩子长大吗。今天孩子上了大学,自己该高兴才是。整天提不起精神来,不但对孩子没有一点儿帮助,闹不好还会憋闷出点儿病来。多不划算!
 
    确定自己的目标。以前,孩子的就是自己的目标。如今需要从以孩子为中心,转变成以自己为中心了。尽管我们不再年轻,但依然能干好多事情。可以好好规划规划。可以学点什么,也可以做点什么,实在不想学、不想做,就玩点儿什么也行。
 
    充实自己的生活。做些以前一直想做、但没工夫做的事情。为了孩子,放弃了许多旅游的机会,现在好了,可以尽情地玩了;过去每天晚上连电视都不敢看,怕影响孩子的学习。现在好了。想在厅里看在厅里看,想躺在床上看就躺着看;过去十几年如一日,不管几点睡都要起大早。现在好了,可以睡到自然醒,实在躺不住了,可以到外面活动活动。看场电影打打球,还可以去麦乐迪、钱柜K歌。
 
    扩大自己的圈子。孩子在家的时候,自己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圈。现在,可以和小学同学叙叙旧、和中学同学聊聊天、和大学同学谈谈心,和同事们一起唱唱、玩玩、乐乐。以前因为孩子疏远的人可以联络联络,怎么着都比做个“怨妇”强。
 
    实在牵挂孩子也没什么,可以适当地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还可以上网和孩子视频,条件允许还可以去探探亲。但有一条,这还要看孩子的态度。人家不情愿就算了。相比之下,还是写自己亲子博客更好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如果孩子有时间看看,一定会被打动的。而且,别人看了也会有收获的。写得好的话,你还会成为名博呢。何乐而不为?
 
    慢慢地会发现,孩子不在家的日子里,自己照样可以很快乐。慢慢地还会发现,自己的第二春,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