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与和平》与我

(2021-11-25 00:52:59)

《战争与和平》与我

朱晓阳

四天前参加系团委组织的师说活动,在向学生推荐书的环节,列出了《战争与和平》。没留神那天正是托尔斯泰逝世111年纪念日。相比一周之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200年生日的热度,谈论托翁者少得多。

当日为了让学生理解读这本书有多么重要,我还在PPT上引了塔科夫斯基在其早年电影《伊万的童年》刚拍出来后的访谈中的一段话:

“在我的孩提时代,母亲第一次建议我阅读《战争与和平》,而且此后数年中,她常常援引书中的章节片段,向我指出托尔斯泰文章中的精巧和细致。《战争与和平》于是成为我的一种艺术学派、一种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无法阅读垃圾,他们给我一种强烈的嫌恶感。”

过后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张图,还引了苏联作家,《骑兵军》作者巴别尔的一段话,以示《战争与和平》之重要:

人一生其实不用读太多的书,有个七八本便足矣;但是,为了找到这七八本最值得读的书,则必须先读完两三千本。在数以千计的俄国文学名著中,《战争与和平》这部最伟大作家的最伟大作品,无疑就是最该读的那几本书之一。

还有人说“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朱利安·赫胥黎)。

这些评价听上去有些耸人听闻,但如实说,《战争与和平》是对我影响最久的小说。这两天我在脑海里过滤了几回这本书对自己的影响,发现真的不少。

早些年(记得是1983年前后)在新疆伊犁,刚通读过《战争与和平》。感觉是在与俄罗斯冬天一样的环境下读了这本书,因为伊犁街上的俄式房子和那种马车好像是从书里跳出来的。那时候对托氏的历史观和书中一个叫卡拉塔耶夫的农民特别感兴趣。这个被法军俘虏的农民每天睡觉前都会念诵一句:“站起来像面包,躺下去像石头”。一些年后,在澳大利亚,到澳洲国立大学的图书馆借了一本单册的《战争与和平》,书有一千来页。当时的目标是向托尔斯泰学习如何结构故事,于是用了电影学院导演系拉片的方式,将书的结构一一解开分析。做的最细的是对书的后半部,1812年战争开始后的部分。托尔斯泰关于库图佐夫的致胜法宝“忍耐和时间”更是被数次写进自己的完成或未出版的书稿中,被用来当作总结最近十多年在滇池东岸活动的原则。例如这样的段落:

“滇池东岸的几年间不时会让我想到《战争与和平》中库图佐夫的战略。按托尔斯泰的说法,1812年战争的俄军战略就是忍耐和时间,换句话说是拖和耗。俄军以俄罗斯广大的土地和漫长的冬天将拿破仑军队拖垮,俄军没有获得过一次堪称胜利的战斗,所谓波罗金诺之战也是俄军被击破和后撤。”

这套书久放在家中随手能及的书架上,有时候会无目的地取下来翻上一两个地方看看。被如此对待的书真如巴别尔所言,也就七八部而已。这里就不列出名字了。上周为了准备“师说”活动,将书中第二部开头处,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之后,尼古拉.罗斯托夫从军队回家的段落,又看了一下。然后又看了一眼书的将近结尾,尼古拉与安德烈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再会的段落。没错,托尔斯泰的笔真是超凡!这还只是来自中文译文的印象。至于1965年苏联版的同名电影,简直是亦步亦趋用镜头再现托尔斯泰笔下尼古拉还乡的描述。

前几年在学生论文写作工作坊中,还将这本书的开头列为案例进行分析。自己的学术作品,甚至其他作品中不时会有这里那里向《战争与和平》“致敬”……可能自己经常在学生中讲的次数较多,因此上周在“师说”现场,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讲的我已经听过三遍”……我只好说:”今天我要讲第四遍

从这个意义上说,还真是“人们读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

我想很少有一本小说会让你作为多年求教的战略原则去读,《战争与和平》就是。也很少有一本小说,你会将其中的人物当作一种理想去感悟,这本书中的卡拉塔耶夫和库图佐夫就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