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灵魂!
(2009-10-26 11:03:26)
标签:
博士自杀职称待遇学术环境生活现实杂谈 |
分类: 我眼中的花花世界 |
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海归博士涂序新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据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
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从11楼纵身跃下的呢?这位今年6月才从美国回国的32岁海归,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似锦的前程等待着他。然而,仅仅在国内呆了三个月,这位学术骨干竟毫无征兆地选择了这样一个悲剧性的结束。
我们在扼腕叹息的同时,更是疑问重重,究竟是什么让一个青年才俊选择了如此决然的离开?
虽然,我们已无法考证涂博士之死的真正原因,但从其遗书中,谈及“国内学术圈现实:残酷、无信、无情”,可以感受他内心的愤懑、委屈和绝望。
作为一个有志于学术,在SCI核心期刊均有论文发表的年轻学人,抱着一腔爱国情怀归国后,一定满腔热忱,对未来寄予了厚望。然而,面对现实的巨大落差,他无法承受家庭期待与现实负重。
作为家庭的骄傲和希望,涂序新从小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保送名牌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直至博士,如此光耀的履历,回国面对的却是税后两千的工资,同是博士却无法找到工作的妻子,还有那坚挺的房价和高额的幼儿园学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容易让这位年轻学者陷入现实困顿。
不知道涂博士是否是对国内的生活待遇太过失望,而愤然自杀。可以想象2千元的收入,要在浙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的确是比较艰辛的,作为学识渊博的海归,享受豪宅、驾驶名车,拥有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不应该是一种奢望,而现实却成了:海归不如小职员,涂博士的失望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如果他真的就为此而自杀,我觉得也太不值了。众所周知,国家是越来越重视知识分子,而他们的收入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者、教授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已经是有目共睹的现实。我相信,涂博士的待遇在短时间内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只是有个过程而已。回国仅仅三个月,职称的申报有一个过程,岗位的升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为同是博士的妻子,也不可能长期找不到工作,这些都是眼前的暂时困难,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和适应,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然而涂博士却等不及了,决绝地抛开妻子和孩子,一个人孤独地离去。
这样的漠视生命,值得吗?有意义吗?他对得起他的父母、他的妻儿、他的师长,还有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吗?
也许,作为众星捧月的才子,作为一门心思搞学问的学者,他认为归国就应该衣锦还乡,就应该享有鲜花和掌声,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拥有优越的生活。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无情地打碎了他美丽的梦幻。
从涂博士的悲剧中,我仿佛看到了应试教育的无穷弊端。莘莘学子们废寝忘食,挑灯苦读,父母的殷切希望,老师的谆谆教诲,无一不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位、学位、高学位。生活被包办,实践被取缔,心灵脆弱,身体欠佳,除了书本,毫无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仿佛只要拥有高学历,一切都会万事大吉,高枕无忧。
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忧虑的隐患。
也许,有人会说涂博士并非为了物质利益,而是对国内的学术环境深感失望。他留学海外长期接受国外独立、自由、纯粹的学术熏陶,而国内的学术圈则是学术与行政、人事相交融,其中的利益关系纵横交错、深不可测,涂博士的悲剧是因为对国内的现实缺乏了解,对国内的学术氛围水土不服。
然而,我仍然要说,哪里的学术界都不是净土,哪里的学术圈都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我们不能一味地抱怨现实的冰冷和残酷,生活从来都是粗砺的磨刀石,真正的好刀都是在这样的磨刀石上千磨万砺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