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与目的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研讨逐步深入,成果越结越丰,特别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更是光彩照人。然而在基层中小学,日常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却没有多大改观,学生的体能素质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些指标还继续下滑。改革过于注重形式,改标多,改本少。其实,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新的课程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要靠体育教师去贯彻落实,课程资源要靠体育教师去开发和利用,学校领导对课改的支持也要靠体育教师去争取,所以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体育教师自身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只有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由于主客观的原因,体育教师的地位与待遇都偏低,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其课改的积极性。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学校体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多方面作用,正确对待体育教师,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依法治教,认真贯彻学校体育法规,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保证体育课程改革的经费、场地设施和时间,加强对体育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校本培训,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2.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管理
目前体育教学的管理是松散性的,行政、业务主管部门的纵向管理缺少一个合适的新堂评估体系,学校内部横向管理缺乏合理的参照系,因此,为数不少的体育教学出现“懒散”与“放羊”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很多教师自然看重课余训练,追求少数学生的竞技成绩以维系失衡的心理,而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则马马虎虎,应付了事。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业务管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创造条件、制订政策,给体育教师更多的发挥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体育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要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定期进行考核。
3.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积极参加体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信心、悟性、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等,也是提高体育教师威望和地位的有效途径。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停留在吃体力的老本上,披星戴月、严寒酷暑、年复一年忙碌在运动场上,对多年的教学实践缺乏总结,习惯于经验感觉,轻视科学理论与科研探索。要把教科研能力列为教师必备的素质,激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其实施新课标的能力。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1.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由于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近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某重点中学的一次学生体检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从初—到高三年级近视率分别为.45.6%、67%、78.3%、80.3%、85.7%、87.6%。学生心肺功能的下降,意志力、忍耐力的减退,不能不令人忧虑。
2.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忽视
现在的少年儿童教育是升学至上,双休日、寒暑假数不清的培训班、家教班,限制了少年儿童的自由。越建越高的大楼,阻断了他们的交往,扼杀了他们的天性。他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心理健康也受到了摧残。性格孤僻、怪异,自私、固执、抑郁,情感脆弱,抗挫折能力下降,意志品质薄弱等心理障碍越来越突出。
3.健康第一要讲求实效
体育运动正是解放青少年身心压迫的最佳方式。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的期待、学校升学指标的实现,给学生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他们渴望运动,期盼自由。在班主任和文化课教师“无情”抢占学生时间的时候,我们不妨借鉴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校“强迫运动”的做法,或许能为学生解围,给学生带来健康。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除此之外的天花乱坠的改革都是没有意义的。
4.健康第一不能花拳秀腿
近来的许多体育示范课、优质课,百花齐放,光彩夺目,将新课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等表现得淋离尽致,加上专家点评(炒作),更是锦上添花,完美无缺。教师满堂课喊声不停,全是激励表扬,学生整堂课活蹦乱跳,“耶”声不断。学生演示取代了教师的示范,小组讨论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只要“创新”不要规范;课课有新招,时时有创造,上课的学生一身汗,看课的教师一头雾。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体育教师,都深有体会,一堂象模象样的公开课、示范课都要经过大家周密策划与布置,经过多次演练,是浓缩了集体智慧的“体育表演”课,教师是导演兼主角,学生只不过是在跑龙套,公开课、示范课是为看课人设计的,而不是为学生设计的,谈何学生的自主。上好一堂公开课,教师要消耗平时几倍甚至十几倍的精力,将这样的公开课拿来展示、评议、推广是意义不大的。在目前体育教师超工作量的情况下也是不现实的,只会误导课的初衷,充其量是花拳秀腿的玩意。课改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中国学校体育》2004年第6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