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徐阶、高拱,是大明朝中期朝廷的三驾马车。这三个人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崇高、高升、高贵的意思。严嵩,庄严的嵩山,高大而威严;徐阶,一级一级的台阶,寓示向上升迁的意思;高拱,高高的拱门,高大而有气势。因为这一个共同点,他们三人同在内阁,同为权臣,恩怨常结,缘分很深。
这三个人各自有着非同凡响的名字,这与他们作为明王朝的股肱之臣的地位和身份相符。
史载严嵩长得疏眉朗目、身材修长、玉树临风、声音洪亮。出生在江西却不说方言,一口标准的官话,仪表为文臣中的第一流,且在当兵科给事中的时候政绩不俗。
皇帝欣赏他,是因为他的青词写得好。嘉靖希望长生不老,好道教,喜欢用青词来向上天祈福,当时入阁的大臣大多写得一手好青词。皇帝让人制了五顶道士戴冠赐给大臣,同在内阁的严嵩的同县老乡夏言认为有失体统不愿意戴而得罪了嘉靖,严嵩不但美滋滋戴着这顶道冠去拜见皇帝,而且在道冠外笼上轻纱,以示御赐之物倍加珍惜。这个大奸臣,不但文章写得好,书法也非常棒,和宋朝两大“奸臣书法家”蔡京、秦桧的水平相当。
严嵩的下场很惨:儿子被杀,孙子充军,家产没收。他活到八十多岁,晚年乞食于墓地。
徐阶,明松江府华亭县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为嘉靖帝所信任。严嵩当政为首辅,他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所以能够久安于位。严嵩去位后,徐阶任内阁首辅。
高拱,河南新郑人,祖籍山西洪洞,出身官宦世家。
内阁首辅严嵩、次辅徐阶互相倾轧,高拱泰然往返于二人之间,未见有所厚薄。两人因高拱为裕王的讲官,以后腾达有日,所以对他也很高看。严嵩权势熏灼丝毫得罪不得,高拱却不十分顾忌。一次他以韩愈“大鸡昂然来,小鸡悚而待”的诗句,调侃严嵩在接见下僚时的傲态,严嵩听了不仅不怪,反而破颜而笑。在严嵩、徐阶相与推荐下,1558年高拱迁为翰林侍讲学士。
高拱在裕王府度过九个春秋,与裕王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这不仅使高拱的上司、同僚对他刮目相看,也奠定了以后他在政治上大大发挥作用的基础。
高拱相貌瑰奇,为人豪爽有才略,又能尽心国事,是明中叶有才干的政治家。
他得知边防将帅的俸资待遇和升擢提拔,都与内地处和平环境者同,认为极不合理,建议对边臣特示优厚。在加强边防将帅力量的同时,高拱也看到边沿地方有司的重要作用。1570年八月,北边有警。由于高拱布置周密防范严谨,蒙古兵未敢入犯。 高拱在南方两广、云贵边事上亦颇多建树。
高拱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十分焦虑,就将家移至西华门附近,上朝时常偷偷回家与妻妾厮会,被人举报。明世宗死了,徐阶与自己的门生张居正密草遗诏,遗诏的内容高拱事先诏浑然不知,这让他与徐阶构怨更深。明穆宗即位后,徐阶以硕德元老仍居首辅位,不久又推荐张居正入阁,高拱心里更不能平。
高拱常常以才略自许,负气凌人,专横跋扈。
因海瑞当年弹劾他,他将海瑞从应天巡抚调南京清衔,不久又逼海瑞“谢病归”。
高拱授意与徐阶有小隙的苏松兵备副使蔡国熙,要他穷治徐阶及其子弟,徐阶的三个儿子都被抓了,四万亩田充了官。徐阶狼狈不堪,只得向高拱俯首。
高拱与同僚们发生冲突时,张居正一向不介入。对于智谋出众的张居正来说,长期屈居人下,是不甘心的。他退而不与争只是一种策略,高拱并未察觉。张居正暗结太监冯保,最后借冯保的力量赶走了高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