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从名字看,就是帝王导师的意思,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拥立元帝,建立晋朝。他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
王导(276年——339年),字茂弘,晋朝琅砑临沂人。琅砑王氏,名门望族,王衍累任司空、司徒、太尉,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王衍的族弟。王导的祖父王览,官光禄大夫;父亲王裁,任镇军司马。王导在少年时代就很有识量,陈留高士张公对他的从兄王敦说:这个孩子容貌志气不凡,是将相的材料。
王导素和司马懿的曾孙、琅砑王司马睿友善。307年,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王导相随南渡,任安东司马。西晋亡后,他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群从弟子布列显要。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王导出身中原著名士族,是老练的政治家,是东晋朝的实际创造者。元帝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室中又是疏出,他能够取得帝位,主要靠王导的支持。元帝因此把王导比做自己的“萧何”,极为倚重。
王导在政治上的主要措施,首先是调和新来的北方士族和旧居的南方士族之间的矛盾。东晋建国前,王导就劝司马睿选取北方名士百余人作属官,使他们有个安身之地。不少名士在开始时,对东晋的前途表示怀疑和悲观。例如,桓彝初到,看到司马睿势力单薄,说:“我因为中原多故,想到江南寻个安身立命之地,不料朝廷如此微弱,怎么办才好呢?”当王导和他纵谈形势后,他的态度有了变化。一次名士们在长江边一个亭上宴会,有人叹气说:“风景一样好,可是抬眼只见长江,不见黄河。”在座的都哭了起来。王导正色劝导:大家正应该出力辅助王室,恢复中原,何至于象“楚囚”一样相对哭泣!名士们听了停哭认错。流亡士族在王导的努力下稳定下来。
王导想要在吴国境内建立以北方士族为骨干的东晋朝,联络南方土族便成为极其重要的事。司马睿初到建康,南方士族都不理他,过了好久还没有人来求见。王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好王敦来朝,王导对他说:“琅砑王仁德虽厚,名威尚轻,你的威风已振,应该有所匡助。”安排在三月初三那天,让司马睿肩舆出巡,王敦、王导以及北方名士骑马随从。隆重的仪仗,威严的行列,使南方士族体会到司马睿就是北方士族拥戴出来的江东之主。于是“江南之望”的顾荣、纪瞻等都很惊惧,相率拜于道左。司马睿使王导亲自去招顾、贺,二人应命来见,被分别任命为军司马和吴国内史。从此,南方士族归附,成为东晋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王导为了联络南方士族,常常学说吴语。以说洛阳话为正统的北方士族,曾讥讽他没有什么特长,只会说些吴语罢了。
王导的另一项措施是调和王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的矛盾。
(318年,晋元帝即位受百官朝贺时,再三请王导同坐御床受贺,王导再三辞让不敢当。晋元帝除了姓司马以外,其他任何实力是没有的,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氏占有。作为一个开国皇帝,要请一个大臣同坐受贺,可以想见司马氏的微弱了。
晋元帝登帝位以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王导被疏远,他保持常态不作计较,而王敦本是个野心家,乘机以替王导诉冤为借口,于322年自武昌举兵,攻入建康,杀了反对派官员。王导认为佞臣扰乱朝纲,同意王敦来“清君侧”,但当这些人被杀以后,王敦还想进一步篡夺政权,王导便表示坚决反对,出面来维护帝室。王敦无法实现野心,只好退回武昌。
王导主张清静为政,用“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方法,来处理东晋统治集团和广大民众之间的矛盾。
王导性情谦和宽厚,有测隐仁爱之心,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
有一次,石崇大宴宾客,王导和王敦都在座,石崇使美人敬酒,如客人饮酒不尽,就将美人杀掉。王敦故意不饮,敬酒的美人悲惧失色,而王敦傲然无视。王导素不能饮,恐怕敬酒的美人被杀,勉强尽觞。
339年,王导病逝,终年64岁。王导、庾亮相继死去,朝野忧惧。朝廷拜陆玩司空。陆玩再三辞谢,叹息着对宾客说:“以我为三公,是天下没有人材了!”大家觉得他有自知之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