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龙鳞”不是“拔掉龙鳞”
◆
李大新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48页,王教授写道:
汲黯两次抗旨,多次“逆龙鳞”(古代称皇帝为龙的子孙,“逆龙鳞”就是拔掉龙身上的鳞片,用来比喻触犯皇帝),汉武帝都没有降罪。
“逆鳞”一词出自《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同“撄”,触犯)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逆鳞,即倒生的鳞片。《韩非子》以龙比喻君主,龙有不可“婴”之逆鳞,君主也有不可触犯的尊严,后谓臣下直谏触犯君主和违忤旨意为“婴逆鳞”,简称“婴鳞”。
也有称“批逆鳞”的,比如《史记·刺客列传》:“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谓秦国强暴,不可触犯。
“逆龙鳞”之说,应是“批逆鳞”的再变化。其含义还是触犯君王。如宋梅尧臣《送司马谏议使北》诗:“每逆龙鳞司谏诤,又持旄节使阴山。”然而,两个“逆”字的意思已经不同了。“批逆鳞”的“逆”指倒生,而“逆龙鳞”的“逆”指忤逆、触犯。
“‘逆龙鳞’就是拔掉龙身上的鳞片”一说是从哪里来的?还请王教授指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