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说是孟子呀!”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答客问
问:从报上看到,《咬文嚼字》公布了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我很赞赏这种做法。但其中“食色,性也”这一句话,贵刊说是孟子说的,网上却有不少读者持否定意见,他们说是告子说的。我们应该相信谁的?
答:阴差阳错!我们没说是孟子呀。2006年的十大语文差错,本刊是在2007年的1月15日发布的。《新民晚报》《解放日报》及《文汇读书周报》,都以最快速度全文刊登了本刊提供的材料。那上面说得很清楚,“食色,性也”这一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是告子而不是孔子说的”。谁知某些媒体在传播过程当中,把“告子”错成了“孟子”。古人说,“书三写,鱼成鲁”,今天则是“话三传,告成孟”。这也许可以说是“以讹传正”吧。
答:不错,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但孟子和《孟子》不是一回事。孟子是一个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而《孟子》是一部书,记载了孟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孟子》这部书中,当然有孟子说过的话,但并不全是孟子说过的话。比如“食色,性也”,就不是孟子说的。这句话记载于《孟子》第六卷的上篇:“告子曰:‘食色,性也。’”我们怎么能丢掉“告子曰”这三个字,硬把它和孟子扯在一起呢?为了避免这一误解,我们现在的改定稿是:“‘食色,性也’一语出自《孟子·告子上》,它既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而是另一位思想家告子说的。”
答:告子确实知名度不高。这也许是导致误传的原因之一。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告子是“性无善恶论”的代表,和孟子的“性善论”针锋相对;但他留下的生平史料极为罕见。据传他的名字叫“不害”,有人说他是孟子的门生,也有人说他是墨子的弟子,其实都只是推测而已。不过,“食色,性也”出于告子,这是有书为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