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录那个节

(2011-12-29 09:38:01)

乘五月的风,又来到加拿大,因为同行的4人均被拒签,单行的我总有点不爽。但是,我很快就被HotDocs纪录片节所散发的魅力所引发,整个行程都是那么情绪激昂。尽管归来已多月,一直被工作与事务淹没,但几天参节的余味,久久挥之不去,忙里偷闲,留下此文,与同行共享。

一、HotDocs是个年青的“老品牌”。

早就知道,每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行的Hot Docs纪录片节是北美地区规模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纪录片市场,它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IDFA),澳大利亚的纪录片大会(AIDC),法国纪录片之光电影节(SSD)等国际纪录片节齐名。

有资料显示,Hot Docs纪录片节是1993年由加拿大独立制片协会创立,1996年注册成为公司独立运作,迄今有18年历史。据一位多次该节的老外介绍,尽管HOTDOCS纪录片节原来只是加拿大国内的一项电影文化活动,但由于它拥有了优秀的片源,并以成功的市场运作,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的电影节,并成为诸多国际纪录片节中的一个年青 “老品牌”。十几年来,Hot Docs纪录片节根据整个纪录片工业流程,为全球纪录片的生产提供了一整套专业推广、发展的机会,现在HOTDOCS已经成为世界纪录片工业的一块重要品牌。

今天,HOTDOCS纪录片节宣传口号为“大声秀出你自己”(OutspokenOutstanding),举办时间一般为每年的4月底至5月初,地点固定在多伦多市。

             http://s13/middle/4c04cf17hb5313ac71f0c&690

 

图为HotDocs纪录片节中心会场外观

二、纪录片是欧洲人的“花鼓戏”。

今年的HOTDOCS纪录片节于 428日至58日举行,由于有多次参加国际电视节的体验,所以去报到时,我看到稀稀拉拉的会务场面,也没有感到丝毫不适,只是从资料册上得知,今年共有来自35个国家的170多部影片参加展映。

也许职业的习惯,我既对观片有兴趣,也更对观众有兴趣。所以,参节观片的几天,我都没有去组委会为买家专设的观片室,而是每天奔波于大会在多伦多市各大影院设立的放映点。

记得第一天去观片,我起了一个大早,幸亏所驻酒店离主会场罗杰斯中心(维多利亚学院影院不远,只要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

第一场放映是十点多开始,影院门口有不少工作人员在忙碌,但没见到观众入场,这种情形我在许多影视节见过,有时一场只有几名观众。当我在取票点凭VIP证件拿到入场券急忙进场时,一位志愿者对我示意,顺着他的手势望去,离进场口十米的地方有一块ROGERS指示牌后,已有近百位观众在静静的排着长队,这下的确让我震惊了,大清早购票排队等着看纪录片,这在中国恐怕只有“快女”才有如此“粉丝”。接下来的几天,观众更为火爆,尤其是晚场,数百人的队伍排过了几个街口,举办方不得不在场内临时加座,但还有不少观众因购不到票又等下一场。

 

                          http://s12/middle/4c04cf17hb5315462189b&690

                        图为观众排队进入影院观看纪录片

                        http://s14/middle/4c04cf17hb5315bfecabd&690

                      图为观众排队进入影院观看纪录片

 

每场放映结束时,大部份参节影片总能赢得全场观众一轮又一轮的掌声,而且许多影片放映时,观众的叹息声、哭泣声、爆笑声陪伴全片,这种情景让我联想起小时侯在老家看“花鼓戏”的气氛。

和其他影视节一样,每场参节影片放映后都会安排编导和观众见面,HotDocs也不例外。由于这个纪录片节格外火爆的原因,观众见面活动也非常活跃,当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录片同行在热烈的掌声和真挚的对话中,深感这些参加展映的同行的幸福。

             http://s14/middle/4c04cf17hb5315faaf29d&690

 

图为展映纪录片编导与观众交流

 

三、创投会让纪录片人“亢奋”。

Hotdocs创投会在我国也叫预售会,这个环节几乎是目前所有国际纪录片节不可缺少的。在国内最早引入这个项目的是广洲国际纪录片节,只是规模小多了,我也曾参与过广洲节的题材预售,很有感触。可以是这样说,这个环节可以实现纪录片人的“梦想”,是纪录片人找到资金的重要渠道。

2011Hotdocs创投会在多伦多大学的主楼哈特大厦举行。这座大厦楼内幽暗的甬道,古老的摆设,使人恍然觉得置身于牛津和剑桥建校时的中世纪。当我走入会场时,300人的观众席已坐得满满当当,在中间长桌两旁,坐着20多位买家,在两位主持人不远的三个空坐位是留给卖家的。

参与2011Hotdocs创投会会预售的共有27个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从提交的100多个项目中挑选出来的。根据举办方规定,每一个卖家团队可以拥有15分钟的时间,其中7分钟用来阐述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故事结构和项目特点,还可用1分钟左右用来播放片花,另外7分钟用来回答买家问题。当一个个卖家代表带着他们的故事走来,又带着他们的故事离开,不管是希望还是失望,但他们的神情中,总都带着一份坚定与满足,这也许是所有纪录片人的天性。

                http://s13/middle/4c04cf17hb5316680a93c&690

                                          图为2011Hotdocs创投会现场

          http://s5/middle/4c04cf17hb531699e4404&690

 

图为2011Hotdocs创投会酒会现场

 

四、纪录片何时能让国人“热捧”。

与以往同样,每参加一次国际节归来,业内总有人出来抱怨中国纪录片的各种不是,这次也不例外。但笔者认为,中国的纪录片市场的确薄弱,但这种缺失不存在危机,就象中国人喜欢喝茶,而不太喜欢洋咖啡一样,纪录片还没有真正在中国深入人心。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纪录片从文化属性来看,它是讲述真实的故事,无论是自然类、人文类以及文献类纪录片都是告诉人们世界的真实和真实的世界。但文化普及还在努力中的中国影视观众,聆听虚构的故事更为解闷,更为刺激,更为动情。因此,今天的中国观众对电视剧情有独钟。

其二,由于自然类纪录片“太花钱”,社会人文类纪录片又“太黑暗”,而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又光明”、“又有钱”,以至近年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占据了我国纪录片生产中的较大比例。特别是为重大节日和重大活动生产的宣教片大多数为行政性投资,这对纪录片人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久而久之,纪录片的概念在我国观众心目中有了较重的宣教色彩,甚至成了“教育片”的同义词。

其三,由于市场影响,中国纪录片播映平台的稀少为世界之最。如电影院基本很少放映纪录片专场,故事片加映的办法也早已过时;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仅有央视、上海、湖南在维持。 

笔者认为,尽管中国纪录片人年年在欢呼,“中国纪录片的春天就要到来”,但无数个春日和冬日过去了,纪录片的“春天”还遥遥无期。

难道中国纪录片真的辉煌无望了吗,笔者回答“不是”,中国纪录片还是能受到中国观众的“热捧”,但需要几个条件。

首先,中国观众的文化的普及要上升到一定高度,对文化多样化的需求开始增加,对文化的故事化理念开始有了新的诠释,中国的纪录片才会有自己的市场。

其次,中国的电视媒体的效益市场不断发达,一批媒体有了较好利润,能够对高端人群进行倾斜和投入,使中国纪录片有了较殷实的经济支撑,中国的纪录片才会有自己的市场。

再次,中国的纪录片人的本土化创新意识增加,让纪录片成为中国的民族产品,中国的纪录片才会有自己的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